受访者: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继续教育办主任刘铁博士
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校企合作等方面,均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想有大的发展,仍须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与实际岗位相符合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强产学合作。
借鉴一:双元制”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继续教育办主任刘铁博士表示,德国“双元制”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除了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与企业相关岗位的实际紧密结合外,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企业里进行。
在德国,“双元制”得到国家立法支持。德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和支持企业接收职业学校的学生到企业实习,比如收税减免或财政补贴等。而我国则缺乏这方面的具体制度安排,致使目前很多企业不愿接收职业学校的学生来实习,出现了企业接收了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以后,还要花钱作专门培训的现象。
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及其地方政府都对涉及支柱性产业的职业教育学院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政府引导的资金注入模式在今后20年里非常值得中国借鉴。据了解,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85%来源于企业,15%由州政府列支,对学生免收一切学杂费。另外,失业者参加培训时,政府会按每学时拨给补贴费7~12马克,一年约1.5万~2万马克。
借鉴二:专业针对产业结构和岗位设置
刘铁表示,目前中国职业学校的课程设计、专业设置和产业尤其是企业里的岗位实际结合不够,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普遍不够理想。
现在凡是办得好的职业学校和专业,都是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符合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的。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针对性强,都是针对特定的产业、特定的企业,甚至针对企业里面特定的岗位。但这些岗位的要求会经常变,要适应他,就要不断地进行相应的投入。
为此,如果在制度上确立了企业与学校合作,对学生、学校及企业来说都是件好事。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学校合作开设专业和课程,不能延续普通教育那种强调学科知识系统性的一门课一门课的教学模式,根据实际需要将相关知识进行大胆整合,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大力加强实践教学,要针对企业岗位实际的技术特点来调整课程,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刘铁指出,新加坡职业教育模式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有较好的体现。学校就设在工业园区里面,学校的专业针对园区里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的具体岗位而设置,工业园里企业的设备及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真实的环境。学校也减少了很多昂贵设备的投资。虽然办学时间不长,办学效益已很显著,并在国内职业教育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借鉴三:转变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
据了解,在独立以前,新加坡国民鄙视职业技术教育,认为念高职不算是读大学,不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但是,在李光耀总理执政期间,新加坡十分重视职业培训工作,政府把教育培训和技能发展当做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经费投入、职业资格准入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保证了职业技术教育重要战略地位的落实。
可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陈旧观念,并将其摆到相应的战略高度,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宣传上,还必须有相关制度、机构和经费上的保障并落到实处。
借鉴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对接
刘铁认为,要通过完善教育体系来确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高职(专科)层次,学习职业教育应该一样可以拿到与普通教育等值的本科学历,一样也可以有职业教育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真正建立起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才可能转变社会上普遍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看法。
据了解,新加坡从建国之初就开始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过40年的改革与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高职与普高相衔接的上下左右沟通衔接的“立交桥”式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新加坡的中学后教育中,高职与普高允许多次跨越和层层提升,且提升的学制衔接方式基于所学课程的适应,毋须从各学制起点对接。
学习成绩优秀的工艺教育学院学生可升入理工学院,理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可升入大学。这种以各门课程成绩为选拔标准的办法,值得我国在考虑和设计“三校生”升高职或今后专科高职升本科大学或本科高职的选拔办法时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