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据新华网报道,在近期的日本畅销书排行榜上,有一本名为《轻视他人的年轻人》的书颇为吸引眼球。该书作者速水敏彦是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生院的教授,主攻教育心理学,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切入日本年轻人“干裂”的情感世界,分析他们自我膨胀、自我萎缩、极端轻视他人等心理变化,从而揭示出日本社会已然进入“除了自己都是傻瓜”的时代。
在速水敏彦看来,自我膨胀只是如今日本年轻人的假面具,隐藏在它背后的才是自我萎缩的真面目,而支撑这两副面孔的恰恰是“假想的能干感”。由于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际关系的日渐淡薄以及IT革命的不断深入,年轻人不知不觉只关心起自己,对周围的人则非但漠不关心,而且一律视为傻瓜,这就造成了无意识中轻视他人、抬高自身价值的“假想的能干感”。
由人及己,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可以想见,在我们的身边也并非没有这样的年轻人,什么样的成长基础导致了情感世界的干裂?自我膨胀与自我萎缩会导致一个怎样的自我?否定他人是出自自我防护的本能吗?
记者:“情感世界的干裂”其内在原因是什么?
曲伟杰:情感干裂的原因是精神上的虚张声势。比如感情上虚张声势,由于没有爱就天天把爱放在嘴巴上,由于得不到爱就花钱去购买,就像《挪威的森林》中的男大学生发誓要弄到100个女孩,真弄到以后反而证明自己原来还是爱情的无产者。
比如在知识上虚张声势,弄了个硕士、博士就以为是知识分子了;考了个托福、雅思就自以为是外国人了;甚至买个驾照印个文凭攒个电脑就以为自己是时尚先锋了。
比如在政治上虚张声势,自己不得道,就花钱买选票;自己敛钱财,就说敌手搜刮民脂民膏;自己搞核讹诈,就说为了解放别国的姐妹同胞。
这几种虚张声势,摊上一个感情就不会滋润,摊上两个、三个,感情肯定干而裂之,要是全摊上了,就离无情无义、众叛亲离不远了。
记者:怎么理解这种“假想的能干感”?
曲伟杰:我们偏好于把自己想像得如超人般能干,通常是被以下几把火“烧”出来的:
一是,家教之火:“你是最聪明的,你是最漂亮的,你是最能干的”等等。到头来,自己混成的可能不是“最棒的”而是“最胖的”——很可能还是虚胖。
二是,学校之火:只要分数高啥好处都能得到,什么班干、奖状、花环、状元啊,那个时候我们都忘了,“分数,分数,不过是人生总和中分出来的那么一个数”,拿这个数太当回事了,我们很可能“心里没数”了。
三是,竞争之火:为了谋得一个位置,为了做成一笔生意,为了赢得一个什么杯什么牌,不惜吃禁药,不惜吹假哨,不惜铁头相撞。
记者:年轻人的自我萎缩和自我膨胀的产生根源?
曲伟杰: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哪有人愿意自我萎缩的呀?不过是自我膨胀大了劲儿爆胎了。哪有人愿意自我膨胀的呀?不过是知识不足、真情不足、坚毅不足,不得不忍痛给自己注水打气让人家看。这和个儿矮弄个内高跟或者砸断大腿接骨头都是一样的。
萎缩和膨胀都是与真实自我的偏离,偏离的原因是没有勇气和胸怀、真心承认真实的自我。我们的教育中太偏重向别人看齐,太偏重向名次看齐,太关注向头衔和待遇看齐,结果可能是也看了也齐了却和真实的自我远离了,于是就弄出“除了自己都是傻瓜”或者“全世界只有自己是傻瓜”这类虚张声势的评价。
记者:有一种说法是“现代人为了保全自己的体面,往往轻而易举地否定他人的能力和实力”,也就是说,用轻视他人来肯定自我,从而得到自我保护的安全感。想要在世道艰辛的竞争社会中生存下来,或许也只有依靠这种不得已的“防卫手段”了。您怎么理解这种说法?
曲伟杰:靠这种自我防卫未必活不下去,但是肯定活不太好。
理由一:防卫的前提是树敌,把所防之人当成自己的假想敌,敌人多了幸福肯定会少,我们会把建设生活的能量无休止地投在过度防卫上。
理由二:胜任竞争的人是“适者”,“适者”的标志不仅包括喜欢自己,少不了也包括适应他人。为了竞争而轻视他人,原因在于自己缺乏实力,实力产生吸引力,实力吸引合作者,在合作中生存是人类适应社会、进化中取胜的法宝。轻视甚至歧视甚至藐视甚至无视他人,最终结局只能是一个:被别人所蔑视。
人是靠相互支撑而生存而成长并最终成为人的,得到支撑是为“体”,提供支撑是为“面”,当我们与他人与他家与他国相互支撑共享发展时,“体面”就不求而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