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中,能始终处理好目的和手段的人同样不多,就如同很多人过于注重过程反而忘记了结果。其实,幸福与成功就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成功是为了在经济上、精神上得到更大的自由,有更大的能力实现幸福。没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自然是空中楼阁;但如果把经济基础当成全部,把一生演化成一部“鼹鼠的故事”,即使不是可悲可叹,也是可惜的。
关于幸福的定义,自是众说纷纭。前捷克总统马萨里说:什么是幸福?这就是你有权走到中心广场上,放开噪子高喊:“上帝啊,我们活得多差劲啊!”。贫嘴张大民的观点是“没事偷着乐”是幸福。几米说:“幸福就是牛排即将端上桌来的那一瞬间”。林林总总,不外乎盲人摸象般从各个侧面勾画了幸福的侧影—-也只能如此,因为幸福是一种感觉。
种种定义虽不完善,却基本说明了幸福的特点:
一是即将得到时感觉最强烈,得到后立即服从经济学的“边际效益递减”而且是锐减,正如“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
二是来去匆匆,是“来如春梦了无痕,去似朝云无觅处”,钱钟书先生说快乐这个词的妙处就在于说明“乐”是极快的,幸福又何尝不是如此?
三是完全主观,只是由自己向内探求,而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笔者认为: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才是幸福。只有当一个人感到内心可以不受外界干扰、自己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才能感到幸福。
笔者是理工出身,喜欢将定性的东西定量化,因此也给出一种衡量方法:幸福是一种评价,评价的是想得到的与已得到的比例。它服从不等式原则,也就是说,如果某人认为已得到的大于想得到的,他自然会感到幸福,反之则会痛苦。这种衡量方法,还是很有效的。不想得到幸福的人大概是极少数。作家王小波说过:人应当培养幸福能力。以笔者的观察,幸福确实是需要能力去体会和肥握的。同样一支乐曲,有人视为天籁、三月不知肉味,有人视为噪音、只恨不能夺路而逃。因此,重要的还是塑造自己的心灵。让内心祥和畅达,以此观照世界,世间必充满光明。因此,可从下面四条道路努力探求:
首先是有感恩的心态。有宗教信仰的人往往感到幸福,原因也在于此。有了感恩的心态,就会懂得珍惜,重视自己的所得,努力从所得中发掘最大的喜悦和满足,使已得到的大于想得到的,从而没有理由感到不幸福。管理者无疑掌握着更多的资源,许多人会认为自己的成功完全是自我奋斗的结果,真的没有更高的决定、更深的原因?
其次,与人为善,从为他人的奉献中体会自己的价值,实现幸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许多人非常积极地捐献和做义工,因为他们觉得用自己的奉献为他人创造美好环境是人生价值的体现。管理者有更方便的条件与人为善,但一切奉献都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曾国藩也要在“与人为善”后加上一条“取人为善”,何况我等?在很多情况下,这比“与人为善”更重要,也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