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择业“扎堆”就业区域、选择单位与薪酬期望均集中

作者:佚名来源:北京人才市场报 2010-01-07

最近,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和《大学生就业》杂志社联合发布“2016年度大学毕业生就业发展”调查报告,报告分析,今年大学生就业有四个特点:

毕业生数量剧增加剧大学生就业难

据统计2000年至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1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上升410万,是5年前的三倍,而从企业招聘大学生的人数来看,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在调查的企业中,只有35.39%的企业表示今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有28.03%的企业表示今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所以从用人单位来看,今年招聘大学生人数只是有小幅增长,远远落后大学生人数的增长。

就业区域选择的集中,加剧了区域性人才供需矛盾

不论从06届毕业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还是从在校大学生对预期的就业区域选择来看,都呈现相同的趋势: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青睐,直接导致了发达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较少,对人力的需求相对不足,区域性人力供给矛盾显著。

大学生对外企、国企、政府机关的青睐形成新的“独木桥”现象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无论在校大学生还是06届毕业生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外企、国企、政府机关,三者所占比例均接近70% ,可见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

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对薪酬期望略有下调,大部分集中在1000—3000元之间。但这样的预期在企业看来,仍然存在很大差别。有近40%的企业hr认为毕业生对企业薪酬要求偏高。

针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中人网等有关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专家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选,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比例其实很小,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适当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不妨将目光转向农村基层和西部地区,可能会有更大的就业空间和发展机遇

就业观转变不应忽视品德。专家认为,大学生如果一味强调“先就业后择业”,而不顾及用人单位的需要,并不是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目前已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调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作为招聘主体的用人单位关联很少。专家认为,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所在。

点击显示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