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霸”变成“拒无霸”
从2005年7月到2006年6月,洪刚先后在网上投递近800份简历,涉及文秘、文员、记者、编辑、经理助理等几乎所有与中文或新闻有关的职业。通过网络和参加招聘会,洪刚得到了42次求职面试机会,他参加了23次,平均每两周一次,被同学们戏称为“面霸”。由于屡求职屡碰壁,他又成了“拒无霸”。他对薪水的期望值也从最初的2000元、1500元、1200元、1000元,最后降低到了每月700元,但是都没有成功。
下月初,洪刚就要毕业了,如今他仍在实习。“本科生毕业有三条出路:一是考上研究生,二是考上公务员,三是有关系找个好的工作。”洪刚总结了3条来概括本科毕业生的出路,他也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对还是错。
截至目前,洪刚宿舍的其他7位同学,除一人留校当了辅导员,其他的都没有找到正式工作。
令人绝望的“性别门槛”
许歌是郑州大学的一名应届毕业生。4月初,她在郑州大学的网页上看到省内某区政府的招聘信息。4月25日,她接到了求职面试通知,坐当天的火车赶到区政府所在地时,已是凌晨了。求职面试顺利通过之后,与许歌一起参加笔试的还有6名男生、3名女生。录取结果出来时,许歌和其他女生与区政府无缘。她们通过熟人打听到内部消息:该区政府压根儿就不招女生!当时许歌和其他女生都很气愤:投简历时明明说是不限性别,怎么现在又出现这种结果?
许歌不想轻言放弃。妈妈陪着她再次来到那个区政府,四处找熟人请客吃饭。吃请的最后回话说,如果你不是女生,事情就成了。许歌感觉很累,心情也很灰暗。每次遭到这样的“重创”,她都想哭:一些招聘单位不讲诚信的做法实在令人无法容忍!如果当初说不招女生,女生们就不会投简历。让女生们求职面试之后又笔试,浪费了她们的时间,还骗取了她们的精力和财力,对她们造成了相当大的打击。
决心通过考研改变命运
志华是郑州大学2004届的毕业生。毕业两年来,她一直专注于考研,成了“校漂”一族。 6点起床,洗漱完毕,买张鸡蛋饼,再要一杯豆浆,不到7点她就向学校走去。
中午,志华和在校生们一样,在学校食堂里来碗面条汤吃个馒头,两元钱。吃过午饭,趴桌子上休息一会儿,志华又投入学习中。晚饭也是在学校食堂打发的,吃过晚饭,不休息,直到晚上10点半教室熄灯,志华才回到住处。两年来,志华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
其实, 2005年一家省内高校已经同意调剂录取她,就在志华犹豫要不要去上的当口,一位师姐的际遇改变了她的想法。
这位师姐是省内某高校硕士研究生,一直想做大学老师,毕业后却发现,自己的学历已经失去了做大学老师的资格。“我想读博,可又很犹豫,我不知道,3年后我博士毕业,社会上会不会又是博士也不吃香了呢?”这位师姐对志华说:“读研就读名校的,打着名校的招牌,找工作会相对容易些。”
师姐的话深深刺痛了志华,使她忍受了“校漂”的苦涩与寂寞,一如既往地走了下去。今年1月份的第三次研究生考试,志华虽接到了北京大学的复试通知,却再一次与“北大研究生”的头衔失之交臂:在北大通知求职面试的学生中,她最终排名第26位,而这个专业的招生指标是22个。
现在,志华仍然继续着自己的“校漂”生活,在考研路上寂寞前行。
扩招直接导致就业难
5月22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大学生应定位于普通劳动者”,“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采访中,一些大学生也坦陈自己在“就业观念转变”之说上的困惑和阵痛。他们认为,现在大学生“多如牛毛”,连开饭店招服务员都要求有学历,确实是普通劳动者了。可令人想不通的是,为什么上大学的花费却不能“普通”下来呢?
著名教育专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指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其中高校的连年扩招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高校扩招的比例,就是大学生失业的比例。大学生就业难与扩招有关的一个例证是:近几年高校平均就业率为70%,约30%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而这30%正好是高校扩招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