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达舒”打出知名度之后,我在2001年将“斯达舒”的广告诉求修正为“胃痛、胃酸、胃胀,请用斯达舒”。
我的策略是“举重若轻”,直指胃病的几个常见症状,而不像有的厂家同样是胃药,却要让消费者分清自己的病是胃寒还是胃热。对病理的判断是医生的事,消费者通常只会依据自己的病症来服药。归纳起来,不论是十二指肠溃疡还是急慢性胃炎,症状都是酸、痛、胀。经过缜密的思考,和广告制作商做讨论之后,最终确定了“斯达舒”的广告语直接针对胃病的三大症状——酸、痛、胀。在人们的印象中,“四大叔”版已经家喻户晓,现在又推出了“症状篇”,带来了两个广告的心理重叠效应:当人们感觉自己“胃痛、胃酸、胃胀”时,下意识地就想到了“斯达舒”也可能是“四大叔”。
简单明确的诉求带来了天文数字的销售额,“斯达舒”迅速跃居国内胃肠药销售排名第一。
到了2002年,我们又把“斯达舒”的广告修正为“胃,你好吗?”开始了品牌传播沟通的过程。从战略上来说,就是“从大众印象到显著功效诉求再到深度沟通”的完整的整合传播策略。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生平安,常常希望得到他人的祝福,此乃人之常情。我们紧紧抓住了人们的渴望意识,借助谐音的效应,将自身产品“斯达舒”的功效、治疗对象,升华为“胃(喂)!你好吗?”的亲情化诉求理念,巧妙地将产品和企业形象诉求融入亲情之中。
尽管画面在反复变换,却只有“胃(喂)!你好吗?”这一个相同的声音连续反复出现,3次轻叩消费者的心弦,使目标受众在观赏广告画面的同时,得到亲情化的心理寄托,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强化了受众的记忆,同时取得整合传播诉求的效果。
其实,每一个人都渴望被爱,当我们可以给予别人爱的关怀时,请不要吝啬。
画面最后,一位历经沧桑的普通中年男子的一声充满磁性的声音——“胃(喂)!你好吗?斯达舒,关心就在身边,修正药业!”在山野间反复回荡。一声久别重逢的问候,一道温暖心脉的呼唤,一缕牵挂的情怀,充分展示了个性化的人文关怀,诉求清新、凝练、简约、得体,使受众耳目一新,百听不厌,百看不烦。
在对自身产品“斯达舒”的诉求中,我们将产品形象诉求“胃(喂)!你好吗?斯达舒”和企业形象诉求“关心就在身边,修正药业”结合为一体,在诉求“斯达舒”产品形象的同时,没有忘记“关心就在身边,修正药业”之企业形象的广泛树立。
当然,检验药品优劣的最终评价权,一向是掌握在消费者的手里。“斯达舒”投放市场后,立即获得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同和好评。许多人反映,“斯达舒”不论是治疗急慢性胃炎还是治疗胃溃疡,疗效都十分显著。
那时候,秦池以标王而闻名全国,但因渠道不畅,许多地方买不到秦池产品,导致假货泛滥,冲击了正常的销售。秦池的悲剧使我认识到了“渠道为王”的重要性。
与广告相配合,我们迅速在全国建立了30个省级分公司(省级分公司总经理以下简称“省总”)、350个地级办事处(地级办事处总经理以下简称“地总”),各县设立工作站。当时我们已有7900多位营销员服务于各级渠道,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三级市场营销网络。我们同时成立了企划中心,建立了目标管理机制,层层制定切实可行的企划方案。
“斯达舒”的销量快速增长,通化的生产车间满负荷生产也依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总部不断接到断货的告急电话。“斯达舒”真是卖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