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信任危机,也是我有生之年受到的最大一次打击。
子曰“主忠信”,做人就是应讲求“忠信”两字,无信则不立。
这件事无疑会让全厂工人都知道一个事实,银行不信任我修涞贵,贷不出款,直接影响我在工人心目中的信任度,那就是我说的话也不一定能兑现。如果连一次开支工资的承诺都兑现不了,还谈什么复兴整个工厂?
银行的“撤兵”让我又急又气,却又无计可施。人家说得也有道理,我确实不懂制药,不贷给我,理由很充足。这件事不光会影响我在工人心目中的信任度,还打碎了我复兴工厂的全盘计划。这件事实实在在变成了横在我面前的一道坎儿。
在这种时候,人是最容易动摇的,如果我的意志再薄弱一点,可能真就双手一摊,借这个台阶走人了。可如果这样,我又和银行的“言而无信”有何区别呢?
人生在世,成功都是有理由的,失败都是有原因的。敢于面对才敢于挑战,敢于挑战才可能有所收获。
我在心里下定决心:贷款不要也罢,我靠我自己。
下定了这个决心,我就回家和妻子商量拿钱,前两次的下海从商使我有了一定的积蓄。但在那个年代,在我们那儿还没有谁从家里掏钱给工人开支工资的事。妻子还是什么都没有说,默默地把钱递给了我。
我把5万元钱交给会计,给大家开了支。我没有拿第一个月的工资。
这件事,在干部和工人中间产生了不小的反响。有人说我太“傻帽”了,大家都知道,厂里没卖出一件货,不开支工资也在情理之中,何必自掏腰包。说我傻的有,但更多的人还是从这件事情里看到了我的为人。
“他不是搂钱来了,要不,为啥自掏腰包给大伙开支工资?”
“就是嘛,搞不好,一拍屁股就走,何必这么认真?”
“看来,这个新厂长的心眼儿还挺正,说话算数。”
“心眼儿正”是一个极为朴素的评价,有了这个评价,也就有了威信和声望,也就说明我已经赢得了职工的信任,我的话开始有了重量和力度。
这次工资开支,安定了人心,使厂里的人完全信任了我,我掷地而出的话有了分量。一潭沉寂的死水被搅活了,随之沸腾起来,席卷到所有的工厂角落,车间的每台机器都转动起来了。那机器的叫声如同刚落地的娃娃的喊声,尖锐刺耳却又蕴涵着无限的生机和希望。
这个坎儿就这样过去了,厂子全面运转起来了。
后来,有许多人问我:在1995年,接手的是一个负债累累的药厂,最初的资金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其实刚开始需要的资金并不是太多,我本着这么一个原则,低投入高产出,滚动式发展。当时另外一家银行看到我们运转起来了,看到了希望,就主动找上门来,也给了50万元的贷款额度。我反复测算了一下,最后贷了35万元。虽然当时工厂还不赚钱,但我仍然坚信自己的判断,于是开始投入自己的钱,除了那次工资开支的5万元,后来一共又拿了三次:第一次10万元,第二次50万元,第三次100万元,就这样逐渐滚动起来。
“诚信经营、有诺必践。”这是我从一开始做企业就坚持的理念,我要求企业各级员工在经营活动中,必须诚信经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与人交际时都要保持良好的形象,注重自身的修养,员工不得对外乱承诺,一经发现,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我们倡导“良心药、放心药、管用的药”的理念,于内而言是对我们自己的严格要求,于外而言是对患者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