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读《师爱》有感
思考与练习P272
简要叙述培育学生健康心理的策略
答: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笔者认为培育学生健康心理的有策略主要有五个方面,即加强心理教育,实施心理疏导,走进学生心灵,教给自救方法和培养承受能力.
写一篇培育学生健康心理的德育案例,并对案例做点评
答:"他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会拍老师马屁吗还不是老师偏心瞧他有多大能耐,当得好这个班长……".中午,我经过教室门口,猛地听到了教室里同学的议论声,说话的是小Z.小Z和小Y原是一对最要好朋友,我暗想,他小Z怎么会在背后说这样的话于是我从侧面了解,仔细观察起他们关系骤变的情因.
原来,自从新学期小Y当选为班长,小Z一下子心里失衡了,总觉得小Y抢了他的风头.于是,小Y组织班级活动,小Z处处和他为难;小Y成绩考得好,小Z便四处散布小Y的分数"有水分""不真实".不管小Y如何努力地和小Z搞好关系,小Z却总是对他冷嘲热讽.好几次,我看到小Y独自一人黯然伤心.小Z的嫉妒心理如果不加以控制,将直接影响其身心发展,也影响小Y开展班级工作的积极性.因此,我决定从三方面对小Z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疏导.
首先,坚持做到"一碗水端平",摆出实绩,以"据"服人.消除小Z"老师偏袒谁"的心理.
我在班级中表扬小Y,很注意摆事实.如小Y的-想象作文在市里获奖,我在表扬他时,就向同学们描述他如何阅读课外书,平时如何重视写作,为写好文章,他是如何反复修改的.这样,同学们就会觉得他的成绩确实是自己经过刻苦学习得来的.小Y编报比赛获全校一等奖,我在表扬小Y的同时,让小Y自己讲讲编报过程中的艰辛和困难,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校运动会,男生1500米没有同学肯主动报名,小Y毅然挑起了这个重担.为了给班级争光,小Y每天早晨提前一个小时到校,在操场上训练长跑,整整训练了一个多月,终于获得了全校第六名的好成绩(前三名为校拳击队专业选手).同学们还争先说,每天放学,最后走的总是小Y,他默默的整理好桌椅,关好门窗……种种事实面前,渐渐地,小Z对小Y产生了佩服心理,开始对小Y当班长也心服口服了.
然后,我采取创造条件,激发上进,激励小Z同学共同进步.当时我想:如果表扬只停留在小Y一个人身上,容易使其他同学产生一种自卑心理,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老师不会喜欢自己.因此,我非常注意在称赞小Y的同时,努力给小Z创造条件,让他看到自身的优点,激发上进心,同时也及时委婉地指出其不足.
针对小Z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的优势,我鼓励他参加各种动手能力的竞赛.果然,他的省建筑钢筋下料比赛中一举获三等奖,而在校建筑制图竞赛中又获一等奖.于是我在班上及时好好地表扬了他.他的脸上流露出得意的神色,同时瞟了小Y一眼.我知道他内心的想法,课后,我及时给他"降温":"小Z,你脑子聪明,有钻研精神,这一点你在班上很出色,可你在学习上还有些粗心,没有发挥出最佳水平,对吗如果你能在这方面加把劲,我相信你与小Y是不分上下的竞争对手"小Z点点头,我又说:"你有了长处,取得了成绩,大家都要向你学习.当你看到了别人的长处,该怎么办呢"精心的疏导,解开了小Z心头的嫉妒疙瘩.他在周记中写道:"我要以人之长,补已之短,虚心学习小Y,互帮互学,共同营造一个温馨的班集体."
当小Z有了真诚学习小Y的态度,我采取"角色替换,真诚喝彩"的第三步策略.在小Z成功的同时,我趁机引导他:"你取得了成绩,最希望得到什么"他不加思索地说:"当然是老师的肯定,同学的喝彩了.""是啊,人人心中都会这么想,你曾经也是这样为别人喝彩的吗"巧妙的角色转换,轻轻的话语,却点到了小Z的心头.他脸一红:"老师,我以前错了."从此,我表扬小Y和其他同学的时候,他的掌声最热烈.我知道,这是发自他内心的.
同时,我也做小Y的工作:"如果你是小Z,自己学习上,表现上不如别人,心里会怎么想"让小Y设身处地地为小Z着想,并希望他多帮助小Z,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另外,我尽量创造机会,如班级组织篮球比赛,足球比赛,元旦文艺演出,植树节活动,让他们共同策划,共同组织.他俩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朋友的力量.
此后,小Z走出了狭隘的"嫉妒圈",真诚地为他人喝彩,而他与小Y又重新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从消除小Z嫉妒心理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一个事实:置身于充满竞争的学校和社会环境,学生嫉妒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嫉妒是对他人的优越地位而心中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它俗称"红眼病",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为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它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也影响着学生今天,以至今后一生的团队精神的树立.作为教师,帮助,指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分析嫉妒心理的形成,不外乎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嫉妒心理缺乏足够的认识,把注意力都放在如何让他们获得学习上的成功.由于学校和家长缺乏对孩子嫉妒心理危害的认识,因而失去了及时采取消解他们这种心理的行为.其实,当今时代孩子的学习和工作比几十年前的孩子要紧张得多,同时,他们还要面对许多社会,家庭和道德等方面的消极现象,这些都会使孩子在心理上受到伤害.家长和老师由于不重视孩子的心理教育,常会不自觉地采取一些错误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这样会触发孩子的嫉妒心理.如把孩子的"升降""进退"与其他同学对比,使孩子感到其他同学对自己是一种威胁.学生置身于充满竞争的学校,个别差异在相互交往和学习生活中被突出了,一部分学生甚至失去在家庭中"小皇帝"的地位.在这样的心理变化下,部分学生产生了嫉妒心理,甚至转变成为逆反心理,处处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其二,学习压力或自我失败压力,形成反现实心理.由于传统教育观作祟,许多老师和家长过于追求分数,怕孩子考不好,不断给孩子添加课外复习资料.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教师望生学优,对孩子寄予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有些家长之间互相攀比孩子的分数,竞赛的获奖情况.艰巨的竞争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学生身心疲惫不堪.因此,他们把自己的不满心理发泄到班级中学业优秀,人际交往能力强,工作出色的人身上.在他们看来,这些优秀学生所具有的优势常常与评"三好",评"优秀学生干部"及老师的赏识相联
系.因而处于暂时弱势的学生必生失落之感,因此对优秀学生心生不满,产生怨恨之情,甚至充满敌意,在班级工作上处处刁难他们.其三家长的过度保护或不伤害,导致孩子不健康心理定势.例如父母在行为习惯上对孩子过度保护,看似疼爱孩子,实际上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捆住了孩子的双手,使他们毫无生活和学习能力,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一出家门则什么也不会做,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带来挫折感.这种在家里养尊处优的"小皇帝"在外面往往寸步难行,心理承受能力十分脆弱,在学校不会处理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孤独,自卑,具有强烈的嫉妒心理,直致采取极端行为毁灭强于自己的人.留美学生卢刚持枪杀害自己的同学和导师就是典型的一例.另一方面,,目前夫妻离异,单亲家庭增多,既给子女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又给子女的家庭教育造成了严重的缺陷.看到别人有父有母,一家和和美美,这些缺少完美家庭温暖的孩子很容易产生情绪障碍,他们悲观失望,由此嫉妒他人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