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集体,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变化于斯.孩子即使不上高中大学,从学前班到九年义务教育,也有16年的光阴在班级体,在班集体生活的时间是人生筋骨血肉成长最快的16年,是人生喜怒哀乐感情最丰富的16年,是人生意志品质形成的16年,是人生智力发展最快的16年,是人生变化万千的16年,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16年.
生活不能没有理想,但人们不能以理想主义的目光苛责生活.一事当前,不是千方百计的想办法战胜困难,而是先指责埋怨一番.用黄金般宝贵的光阴,换来一大无用的指责埋怨,这真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情.这样做助长了别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蛮."
脑海中久久不忘这么一个镜头:当主任发现教学上的问题和班级纪律和我探讨时,我也是总在辩解,找着自以为是的理由……而他却一直用新老师成长等理由安慰我,给我鼓励,甚至在繁忙的工作中多次驻守在班级帮助我管理.
当魏书生告戒我们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的时候,我更我自己的埋怨而羞愧,因为生活给予我的优越条件和理想的工作,远远大于我的能力所及,这种所得远远大于自己的付出的状态,让我内心总是不安,而更让自己无地自容的是:我不知道珍惜,努力,还在推卸责任,放任自己.
教学多年,才发现,自己性格上的缺失和能力上的贫乏,远不达到一个合格的老师.
工作的我一方面是为人师,却更多的是接受他人的帮助的无形的教导.这有学校中许多老师的人格魅力,家长的宽容鼓励,包括孩子们给我的一次次微笑和包容……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暑假里,我主要阅读的书籍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