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类写作训练方案一
【知识链接】
一、什么是时评文?
时评是对一件事发表看法的文章,它既要写事又要写看法。叙是基础,没有了具体事件,论说就无从展开,议是叙的目的,是主。即要夹叙夹议。时评是论说文,但它在对事件作出理性判断和分析时并不排斥情感的作用。在情在理的评说才会让人心悦诚服。即要亦理亦情。
二、时评文基本结构
1、叙述新闻事件,说清楚消息来源。
2、针对事件提出问题。
3、对问题作出判断(提出中心论点)。
4、提出如此判断的理据(证明论点)【理据可以旁征博引、说古论今】
①联想同类事件:显示其普遍性或特殊性,引起注意;
②联系自身、他人(目前、说古论今)论述。
5、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设性意见或提出呼吁。
三、写时评文注意事项
(一)、关注社会主旋律,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认真观察社会问题,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尤其对表现社会负面内容的材料要能明辨是非对错,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三)、对新近出现的社会热点保持敏感,与时代同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
(四)、写作时要注意选好角度,求准求新;表述时要紧扣观点,始终把材料中的事件作为写作的大前提。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想象作文。
很多家长都为怎样给孩子立规矩而烦恼。规矩轻了,孩子不听; 规矩重了,自己心疼; 规矩少了,孩子会不会放任?规矩多了,会不会约束孩子的发展?执行严格,担心孩子受不了; 执行得宽泛,家长的权威就失去了,……真是规矩何其多,规矩何其难啊!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拟写作提纲】
时评写作训练学案二
【学案一范文】
家长为什么要立规矩?
三川玲
很多家长都为怎样给孩子立规矩而烦恼。规矩轻了,孩子不听;规矩重了,自己心疼;规矩少了,孩子会不会放任?规矩多了,会不会约束孩子的发展?执行严格,担心孩子受不了;执行得宽泛,家长的权威就失去了……真是规矩何其多,规矩何其难啊!
每次出国,我都会感受到很多“没规矩”。譬如,我们乘坐火车卧铺从米兰到巴黎,从进入火车站,到上车进入车厢,一直到越过国界抵达巴黎,一路上不仅没有人查护照,连车票都没有查一次。同样,欧洲大多数国家的超市里,很多蔬菜水果,也是顾客自己拿袋子、自己称重、自己封口的,很多超市还可以自己付款结账,整个过程没有人监督。
是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凡事都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还不乱了套了。可是,我所见到的欧洲车站和超市,并没有乱了套,反而提高了效率,让生活的体验更加舒适。
我很喜欢这种基于信任的社会管理方式。这种信任首先认为每个人是好人,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做坏事的人,是应该被尊重的人。因为被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都有自我约束的能力,反而很少有人会故意去占便宜、做坏事。
制定规矩的前提,大多是针对少数行为的。如果为了这些少数的东西,破坏了一个人的自尊自信,其实是得不偿失。所以,制定规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人享有尊严,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而不是相反。
对于孩子的成长,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可信任的,是能够自我学习的,是能够自我成长的,是能够修正自己行为习惯的,就知道哪些行为应该立规矩,如何立规矩了。
是的,吃饭用手抓,做事很拖拉,早上不起床,晚上不睡觉,放学回家不马上写作业,见人不打招呼,看电视时间太长,痴迷看漫画、玩游戏,玩完玩具不收拾,不爱洗澡,不爱喝水,经常吃零食,和别的小朋友争东西……都是问题,都需要管束。
但是,凡事都要立规矩的话,天呐,得立多少规矩啊!规矩永远是立不完的。孩子在成长,行为在成熟,爱好在变化,如果家长要给每一项事情都立上规矩,到后来,家长自己都会乱了套。
而且,家长怎么监督执行这些规矩呢?规矩越多,监督就越困难,很容易乱作一团麻。可如果不监督执行,那规矩根本就没有权威性,孩子也不会尊重规矩,最后,连对家长的信任和尊重也没有了。你往往会发现,孩子最不服从的,往往是那些立规矩最多、管教最严厉的家长。所以说,问题不在孩子,而在家长身上。
那么,面对孩子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该怎么处理呢?
立规矩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内心认可我们想告诉给他的道理,让孩子能够改正某项行为,甚至是让孩子从这个事情中学习到更多的方法,能够应对其他的问题。
明白了这个目的,我们就不能从家长的角度、从结果的角度去立规矩。好的做法,是在不损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利,和孩子一起制定规矩。规矩要尽量少,简单,易执行,还要有趣。同时,最重要的,就是家长也要被规矩约束,不能超然法外。
和孩子一起制定规矩的好处,就是不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不能说不好好吃饭就是不乖,不好好收拾东西就是太懒,不好好写作业就是厌学,爱打游戏就是坏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就是小偷……孩子只是孩子,他们尝试一些事情的时候,如果家长早早就给孩子贴标签、给孩子压力,无异于把刚刚站在岸边的孩子推下水。
别紧张,别害怕,别急躁,别武断,平等地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法。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自制力以及修正自己行为的模式也都不同。作为家长,不要先着急,后发火,然后就规定一二三。要知道,任何在气头上所立的规矩,都不是理性的。不如先平静下来,等一等,和孩子商量一下,根据孩子的性格,一起制定规矩。孩子参与并认可的规矩,大多都是会遵守的。而且,这本身就是一堂很好的、生动的民主实践课。
总之,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充分相信你的孩子。立规矩的目的是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而不是剪掉天使的翅膀。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想象作文
据光明日报报道,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一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二是现在的高考,即学术型人才高考。对此改革,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拟写作提纲】
学生提纲
开放高考的天空
林海涛
我国即将出台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实现技术技能和学术知识两种模式的高考。对此我十分赞同。高考以前一直是华山自古一条道,不仅制度不灵活,还埋没了一些另有天赋的人才。开放高考的天空,让考生自由飞翔。
开放高考的天空,考生成才。
开放高考的天空,家庭幸福。
开放高考的天空,祖国富强。
开放高考的天空,给各成长的考生多了一片阳光,今后的高考可能会越分越细,越来越开放。因为给种子多一片阳光,它将还你绿野遍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
给予更多的发展空间
黄政艺
雄鹰能翱翔于天空,是天空给予了它飞翔的空间;鲸鱼能畅游大海,是因为大海给予了它遨游的空间;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而高考改革方案正是向考生们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易于在自己擅长的行业上取得成功。
新型高考,选择多元人
万长泉
第一段, 高考改革的重大变化,赞成。
第二段, 海外国家在这方面的做法。
第三段, 过去的高考的弊端,人才选拔的单一化,学术型人才数量过在,技术型越来越少。
第四段, 改革后能有效缓解人才市场的人才单一化
第五段,从自身角度看高考改革问题,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让更多的翅膀飞翔于天空
肖瑜
对于现在的高考,有人称赞,有人漫骂,有人说是以读书看人才,忽略了其它个性。有人说是一场公平的竞争,提供机会打破寒门难出贵子的枷锁。依我看,他们各有各理,值得欣喜的是即将出台的改革方案,从双方角度平衡了传统高考的利弊。简而言之就是让学霸展翅时也让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们得以翱翔,从而丰富祖国未来的天空。
提倡支持技能型人才,维持现有科技水平。
鼓励培养学术型人才,充实国家科研发展队伍。
人才有多样,术业有专攻。这个世界上从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培养和打磨人才的方法。而高考改革方案正是使传统人才培养手段变得多元,让更多人才脱颖,让祖国的天空更加绚丽。
因才施“考”
潘丽霖
立意:有针对性地选拔人才更能助人成才。
一此次高考的改革将有助于人才的培养。
二针对不同型的人才进行不同考试,能筛选出社会所需不同类型的人才,使有能力的人不会因为一次考试而泯灭。
三不仅是考试,教育也须改革。因材施教来配合考试的进行。
四每个人所擅长的方面不一定相同,因材施“考”择优选拔才能为社会寻找出未来的栋梁。
时评写作训练学案三
【学案二范文】
高考“双轨制”改革利好明显
胡乐乐
据光明日报报道,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一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二是现在的高考,即学术型人才高考。她说:“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在现行的高考模式之下,无论是要报考职业技术类高校,还是要报科研型高校,各类考生都需要参加统一的“一张卷子”考试。这样的高考卷子是学术型的,旨在考查考生对高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帮助高校筛选具有学术潜质的优秀考生。然而,对于职业技术高校的人才遴选来说,这样的卷子不但选拔形式不合适,更难见选拔效果。
这就客观上需要我国的高考改革必须要建立“双轨制”——“学术轨”和“职业轨”,以便很好地适应学生学力、志向、职业发展、人生规划等方面实际情况的不同。这方面,德国颇值得我们关注、学习、借鉴。德国的基础教育体制是12年义务教育加高中阶段双向分流。初中毕业后开始分流:一部分有志学术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然后再升入大学学习;另一部分志趣相异的学生则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然后毕业了就业,或者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这种“双轨制”下的双向分流有时也会出现交叉情况,比如有学生读了一段普通高中后,学业跟不上,就可以转到职业学校就读。灵活的教育体制对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相当大的贡献。
虽然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即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还称不上是德国式的“双轨制”,但却明显受到了德国做法的有益启发。应该说,这是一种方向很正确、值得点赞的高考模式。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实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样的高考改革将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进而为我国的制造业提供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比如紧缺的高级钳工、铆工、模具工、电焊工、打磨工等等,并推动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改善。
高考“双轨制”改革利好明显。我们期望这样的高考改革有良好的、系统的配套措施,比如更好的初中毕业生分流、方便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双轨”交叉,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更要做好准备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型。当然,要做好这些工作,还需要整个社会改变对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歧视,营建一个公平的“软环境”。
【写作训练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想象作文:
起床难、早饭难、锻炼难,大学校园里这样的“困难户”越来越多。昨天,记者从郑州大学了解到,学校推出了一个“免费早餐工程”,早上前150名跑完800米的同学,能领到免费早餐券,以此来鼓励学生早睡早起、吃早饭、勤锻炼。对学校推出的“免费早餐工程”,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拟写作提纲】
附:学生作业
我以新招创动力
经过起早贪黑的高中,步入大学校园后同学们大都如释重负,起床难、早饭难、锻炼难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鼓励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郑州大学的新招,无疑是事半功倍,以此更加鼓励大学生远离“困难户”。
一年之季在于春,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一日之计在于晨,生活习惯要重视。
(本提纲分析未围绕中心事件郑大新招展开,走题。)
从根本上解决“困难户”
廖莹
郑州大学的“免费早餐工程”虽然从表面上解决了困难户的问题,也确实能起到一些效果,但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何以从根本上解决“困难户”,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困难户”为何越来越多。
懒惰是人之本性,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起来越安逸而慢慢失去了对自己追求的冲动。
社会发展过快磨去人们的棱角。
郑州大学“免费早餐工程”确实能在某些人身上起得一定的成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困难户”增多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懒惰的存在,只有正视懒惰,才能克服懒惰。其次,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要明白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并且学生应正视自己的人生理想,为之拼搏,大学也应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使之飞向更高的天空。
天下有免费的早餐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为了应对大学生起床难,早饭难,锻炼难的问题,郑州大学推出了“免费早餐工程”。我对此方法十分赞同,因为此工程一步到位的解决了三个难题。
实施免费工程,剔除学生惰性。
改变学生观念,培养勤奋品格。
的确,你拥有了获得免费早餐的资格,但是否能最终获得这份早餐还是看你为这份早餐付出了多少。
免费早餐工程意义有多大
林海涛
起床难,早饭难,锻炼难,这种困难户在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郑州大学推出免费早餐工程,想以此鼓励学生早睡早起,吃早饭,勤锻炼。
我个人并不看好该工程。虽然校方推出该工程目的是好的,但是这种做法无异于往正在烧热水的锅里加冷水,看似水温暂时降下去了,可柴火依然在下面燃烧,不一会儿水又会煮沸。大学生们变成困难户,不是因为买不起早餐,而是晚上熬夜;早饭懒得买,时间用在了网络或其他方面上。学校这个工程刚推出也许能收到成效,但等学生三分钟热度过了,又将恢复原状。
分析学生困难户的原因,对比国外大学生日常作息。
建议学校应该从学生平时习惯养成方面入手。
免费早餐工程并不能根本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看出消灭困难户这个任务已经刻不容缓了。习惯一旦养成,改变是很困难的。请各大学生在恶之花未开放之前,把花苞摘了。
为做法叫好,对效果存疑
俞海婷
郑州大学为鼓励学生早睡早起,吃早饭,勤锻炼,推出了免费早餐工程。我为郑州大学的做法鼓掌,但也忍不住怀疑,这个措施是否真正能够解决学生的三难问题。
关心学生并且为此采取行动,学校值得赞扬。
效果不一定乐观,习惯晚起的学生大多习惯不吃早餐,免费早餐与他们何关。
长此以往,在免费早餐上的开销也不少,学校食堂能够实行该工程多久。
说到底,要真正解决学生的三难问题,还要从学生自身出发。
免费早餐工程巧又好
方泽武
最近郑州大学针对大学生起床难,早饭难锻炼难的问题推出了免费早餐工程,以此来鼓励学生早睡早起,早吃饭多锻炼。在我看来,这项工程是既巧又好的。
巧在仅在免费早餐的诱惑来俘虏困难户,在解决起床难,早饭难,锻炼难问题的同时,表现出校方的以人为本和颇近民心,给校学生以柔和之感。
好在不以强制规定,强迫要求来解决问题,而是采取迂回、鼓励政策。
时评写作训练学案四
【学案三范文】
早操换早餐的做法值得肯定
杨朝清
近日,郑州大学的操场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闹场面,先后有3000多名大学生早早起床到操场上跑步。原来,这是郑州大学出的一个新招:早上起床到操场上跑两圈,就可以领到3元早餐券,目的是鼓励学生早睡早起勤锻炼。
大学生“起不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通病”。如何将大学生从沉睡中唤醒,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一道难题。无论是北京大学的“起床协会”,还是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的“定点断餐”,抑或是郑州大学的“早操换早餐”,都是为了管理学生“赖床”而进行的“救赎”。
据了解,郑州大学“早操换早餐”活动每周一、三、五都有,从3月24日开始,到4月18日结束。每天150个名额,显然供不应求,不可能覆盖到所有参加活动的大学生。然而,“早操换早餐”具有“鲶鱼效应”的特征,通过对少数人进行区别性、差异性的激励,起到激活“一滩死水”的目的。
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说,“早操换早餐”只是一个短期项目,这样的“运动式治理”,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起不来”的陋习。从价值理性的视野来看,“早操换早餐”向大学生传递出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信息,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转变生活观念。在“治本”困难的格局下,通过选择性激励手段“治标”,也未尝不是一种创新。与口诛笔伐相比,“早操换早餐”起码做到了“让改变发生”。这样的细节推动,恰是当下社会最需要的。
【写作训练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想象作文:
3月11日,新京报记者邀请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持人曹可凡,人大代表、上海华日服装公司工会主席、销售主管朱雪芹,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王名,就年轻人对于北上广该走该留进行讨论,他们认为,除去经济、地域原因,坚守北上广的部分人是“虚荣心”作祟。
舆论为此展开一场是否鼓励年轻人留在北上广的讨论,而实际上,近年来是留在北上广,还是逃离北上广,以及逃离北上广又重回北上广的话题,已经不止一次引起网友关注和热议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拟写作提纲】
附学生作业:
时评写作训练学案五
【学案四范文】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呆在“体制外的家乡”?
邓海建
逃离或者逃回,北上广成了不少年轻人烦恼的话题。有人说,不是不想回,而是回家之后想要过得好。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联合发起的一项调查(65774人参与)显示,89.3%的受访者有过回老家(特指二三四线城市或县城)工作、生活的念头。同时,63.3%的受访者发现,年轻人回乡就业,大多倾向于进体制内单位。(《中国青年报》3月25日)
故乡不是不想回,只是,人生就是不断做选择的旅程。房价高的时候,北上广会“被逃离”;而公平稀缺的时候,留在大城市的梦想又会被蜂拥挤兑。亲疏冷热,不过根源于生活的性价比。
要么不回家乡,回家乡则希望留在“体制内”,这似乎成了不少年轻人的理想。这样的想法或可存疑:目前,我国有公务员约700多万人、事业单位员工3000多万人。从比例上看,“体制内”绝对是少数。但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只有1.9万多个,报考人数却达到了111.9万人。从现实而言,体制内确实令人无限向往。
冯唐易老,最回不去的,莫若故乡。为什么年轻人不愿呆在“体制外的家乡”?这看起来是个伤感的话题,其实也是个矫情的伪命题。2016年左右,一拨人逃回家乡,脚步未稳,旋即转身。据说无非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老家复杂的人际关系让就业成本大大增加,办事难、创业难、实体经济难;二是大城市拥有小城市无法企及的就业空间和经济发展水平,譬如创意文化、电子通信等专业。两害相权,房价上的怨愤,自会成为浮云。调查显示,影响年轻人返乡的因素中,46.1%的人指出老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太理想,14.6%的人认为周围人的道德素质不理想,12.3%的人指出老家就业环境的公平性并不理想——其实,不是不想回乡,而是“乡”已经容不下怀揣公平、正义诉求与梦想的年轻人。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语重心长地建议年轻人回中小城市去,声称“回去说不定当上县长了,现在北漂漂了十来年什么东西都没漂出来。”只是,他们不理解两件事:
一来,人往高处走,阶层自由流动是最令人鼓舞的现实。古代那些文人骚客,不也一样有老死“长安”而不肯返乡的吗?如今,大城市的吸聚效应更为彰显,不是家乡变糟了,而是离开家乡、追逐梦想变得更为易如反掌。
二来,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规律来说,去留之间,更能看出改革的着力点。农村出现空心化,那么,城乡一体化还有多少可以作为的空间?大城市病频发,那么,卫星城建设去哪儿了?迁徙自由之下,麻烦与症结、争执与博弈,都是制度设计亟待调整的内容。
没有无缘无故的背井离乡。“体制外的家乡”,并不是个坏地方:它们也在日益变好,它们并不是与城市走在相反的道路上。只是,步子太慢、欠账太多、节奏太缓,安放不了青春,承载不下梦想。这时,去责问“体制外的家乡”并没有意义,教导年轻人返乡当“县长”更无说服力。改变二元制城乡结构、均衡区域发展,大城市才会少些冷艳,中小城市和乡村才会多些吸引力。
【写作训练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想象作文:
2013年5月24日晚,网友“空游无依”在发表一篇新浪微博,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空游无依”表示“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
微博发出后,舆论引起轩然大波。至5月25日晚11点,评论已达11000多条,转发达到83000多条,网上的相关评论则达数十万条。对“丁锦昊到此一游”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拟写作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