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是儿子现阶段最喜欢的玩具,烈风天翼、破天巨锤、霹雳流星……哪款陀螺最有持久力,哪款陀螺战斗力最强,配件怎样改装互换能够提高性能,说起来头头是道。不过,昨日电视里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课堂里“玩”的陀螺瞬间被他定位为最新“升级版”,吸引了他全部的注意力。原来,陀螺除了玩,它还可以用在宇宙飞船里,可以用来测量航天器的姿态;原来,我们的地球也是一颗大陀螺。从微观到宏观,从孩子嘴里蹦出的一个个问题,正在升级他对太空的美好向往和进行科学探索的热情。
测量物体的质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水球,昨天,由执行“神十”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直接授课,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天地间进行的这一堂物理课,不单单是一堂课,更具有超现实的意义。这堂课不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对教育、对未来的重视。太空授课,天地互动,瞄准的是中国的未来,在孩子们心中埋下探索太空的种子。关注孩子、启迪好奇、崇尚科学,这也许是中国梦的开始。
科普知识是青少年科技意识、科技素养培养的关键。但总体而言,我国的科普受到的重视与其重要意义并不相称。天地对话这种授课方式,把神秘的航天科技逐渐渗透到全民科普教育之中,让民众对航天与生活等各方面的关系及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知,进而更加理解和支持航天事业。按照科学传播理论,科普也要强调平等与互动,强调公众与科学的双向传播。毫无疑问,太空授课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我们期待着它的示范效应能更好更快地发挥,带动科普工作快速进步。更期待各学科领域都像航天领域这样,能主动地进行更多的科普,这是公众理解科学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