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 励志书籍 >> 生活快乐密码 > 正文
【字体:  】      【发表评论

第29节:生活丰富是笑的条件

  生活丰富是笑的条件

  要想使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志有所专,乐以忘忧,这样的欢乐源于自己对社会有所奉献。除此而外,要兴趣广泛多样,自寻乐趣。琴棋书画,花木鸟鱼,旅游观赏等活动,都有益于身心的调节。再者,要广交朋友,互相交谈,互吐衷情,使情绪变得豁达、轻松。

  生活的实践证明,善笑者少病、乐观、长寿,生活得愉快。为了你的健康、幸福,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养成无忧无虑的性格。

  马克思曾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因此,一个人若想健康长寿,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坚持做到"三乐",即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一乐--知足常乐。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地对待生活,善待人生,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做到"小利不贪,小患不避",知足常乐。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是知足常乐的典范,在医学极不发达的时期,他享受了七十三年的人生,实属罕见。他的长寿之道很可能就是豁达大度,乐而无忧。孔子在周游列国过程中遭到不少冷遇,但他"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不怨天,不尤人"。在食住方面,坚持"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非常乐观。他注意调节生活,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人生充满信心。在养生方面,他坚持"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人一生中要警惕三件事:年轻时不沉迷于儿女之情;壮年时不要好胜喜斗;老年时不要贪得无厌。由此可见,孔子的养生观与现代中医的养生思想是一致的,也是值得今人借鉴的。

  二乐--自得其乐。

  要使自己的心情愉快,就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自寻欢乐,做到乐而忘忧。唐朝女皇武则天是自得其乐的典型。她从小开始习文练武,14岁入宫任宴会音乐主管,15岁因骑马术高超,深受李世民的宠爱。她在政治舞台上活动了60余年,享年82岁,是封建王朝君主中最长寿者之一。她的长寿之道是胸襟宽阔,爱好广泛,遇事冷静、谨慎,在生活中寻找欢乐。当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的骆宾王在《讨武氏檄文》中列举她"秽乱春宫,狐媚惑主"等20条罪状时,她不但没生气,反而对檄文作者的才华表示赞叹:"人有如此之才,而使其流落不偶乎?宰相之过也!"可见其心胸之广,涵养之深,为后人所折服。

  三乐--助人为乐。

  高尔基说,"给"永远比"拿"快乐。一个人能根据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和民众做些有益的事,就能受到人们的拥戴,自己会感到高兴和充实,这种愉快的心情有益于健康延年。宋朝爱国诗人陆游,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享年85岁,临终前身体仍然健壮。77岁时他描述自己的身体是"八十老翁顽如铁,三更风雨采云归"。他为何能如此长寿?他一生中写了九千多首忧国忧民的诗歌,他的心始终为国家而跳动,笔始终为人民而写,为国家出力,尽心尽责。他走过科举成名之路,任过多年的地方官,虽然多次遭到秦桧等投降派的攻击和排挤,但他一概置之不理,坚持自己的抗敌主张,至死不渝。临终时他在病床上写下了《示儿》的绝笔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诗人还在为收复中原,实现国家统一呕心沥血。这种崇高的气节、宽阔的胸怀是他长寿的根本之道。他还总结了养生的具体经验:夏天开门得风,冬天修房避寒,吃饭不可太饱,饮酒不要过量,睡觉应有节制,读书不必终卷,穿衣需看天气,走路疲倦则止,有地种些花木,有病不乱吃药等,这对今人仍有些借鉴价值。

  做到笑与"三乐",就可以说是个快乐的人了。

  努力挖掘快乐的源泉

  良好的情绪是人体的一种最有助于健康的力量。因为当人精神愉快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指挥作用加强,人体内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分泌和排泄的调整,保持着旺盛的新陈代谢。因此,不仅食欲好,睡眠香,而且头脑敏锐,精力充沛。

  当人们身体有病痛时,很自然地想到去医院找医生,但却不知道这些病症往往是由于自己不能正确调理情志而引起的。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成人所患的疾病50%~80%起于精神创伤。情志(又称情绪)是指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生理反应,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之为"七情",分别由心、肝、脾、肺、肾五脏所主,情志内伤是重要的致病原因。早在两千多年前,经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就是说,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但异常的情志活动,七情过极,则可引起很多疾病,小至毛发,大至全身。所以,中国的养生学非常重视调节精神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提出了"神形相因"的学说,认为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增进人体健康,延年益寿。在现实生活中应特别强调"七情"养生法,安神定志,心境坦然,怡情放怀是健身延年的重要条件。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意思是说,愉快的精神状态,可使人心情开朗,满面春光,福寿俱增;不良的精神刺激,会使人心情抑郁,疾病缠身,夭亡短寿。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缩短寿命的就是不良的情绪。长期情绪忧郁、恐惧悲伤、嫉妒贪求、惊怒激愤、情绪紧张的人比精神状态稳定的人容易患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神经官能症、精神病、哮喘、慢性胃炎、青光眼、癌症等等,妇女还容易引起月经不调,甚至闭经。医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胃肠疾患与情绪变化有密切关系,心理性因素引起的头痛患者中占80%~90%。现代医学实验证实,不良心理因素,"七情"郁结,精神过度紧张或忧郁悲伤,是一种强烈的"促癌剂"。上述种种,无不与情志变化密切相关。自古以来,由"七情"过极而致病甚至致死的事例屡见不鲜。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