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一心憧憬着做一名像法布尔、今西锦司这样的科学家,在草地上追逐昆虫,在水边钓钓鱼,但是,后来也被卷进了分子生物学的这股浪潮中来。不,其实不是被迫的,更贴切一点来说,是我自己主动地闯进这个微观分子世界中来了。因为在这里,才有生命的钥匙。 如果从分子生物学的生命观角度来看,所谓的生命体,就是由微细的零件组成的模型,即它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分子机械,是笛卡儿机械生命观的最终形式。如果说生命体是分子机械的话,那么,就可以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操作,对其进行“改良”吧。即使不能一步到位,也可以人为地使其中某一个零件无法正常工作,然后通过观察生命体的变化,从中判断出这一零件的功能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生命体的结构在分子这一层次上进行分析。基于上述的猜想,科学家们研究出了“遗传基因变异动物”。比如被进行过基因敲除实验的小老鼠。 我对肝脏的某一特定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知道,肝脏是分泌消化酶,分泌胰岛素,控制血糖值的重要器官。我认为自己感兴趣的这部分,从其所处位置及数量来分析的话,作用应该非常大。我采用了DNA重组技术,并将这部分的DNA片段从DNA中提取出来。于是,一只欠缺这部分DNA片段的小老鼠就诞生了。
这是一只部分DNA片段被敲除的小老鼠。那么,在小老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变化发生呢?我想通过观察来判断。我觉得这只小老鼠可能会无法顺利地分泌消化酶,导致营养失调,或者它的胰岛素分泌会有异常,引发糖尿病。
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研究经费,最终获得了符合条件的小老鼠的受精卵,然后将其放到一只母老鼠的子宫里,静静地等待着小老鼠的诞生。小老鼠平安地出生了。那么,这只鼠宝宝最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一个个都屏住呼吸,耐心地观察着。
小老鼠一天天地很快成长起来,不久就成为一只成年老鼠了。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没有从它身上看出一丝一毫的差异。小老鼠既没有营养失调,也没有患上糖尿病。随后,我们又对它的血液进行了研究,我们还拍下了它在显微镜下的照片,一切的一切,我们都进行了缜密的研究。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没有发现它有任何异常。这让我们感到十分困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的科学家跟我们一样,满怀期待地看着小老鼠一天一天地长大,但是却没能发现它有任何异常,这让他们感到困惑,感到失落。因为如果实际结果与预想截然不同的话,就没法作研究发表,也就没法写论文,那么,这一课题也就无法拿来作为研究实例了。事实上,这种情况不是很多吗?
最初的时候,我也感到非常失落。当然了,直到现在,我还仍然觉得比较失落。因为我一直在考虑,生命的本质不就是在那儿吗?
我们通过遗传基因敲除实验,将其中的一个“拼图块”完全除去,再通过一些方式进行弥补,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即使这样,新的生命体也不会有任何的机能不全。生命其实就是由各拼图块组成的类似于模型一样的物体,其内部存在着我们难以言表的重要特性。这里面存在着一种“动力”。我们之所以能够对这个世界上的生物与非生物加以区分,不正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动力”吗?那么,在这里,“活动”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我想起了一位犹太科学家。他还没能发现DNA的结构,就自杀了。他的名字叫舍恩海默。他是最先发现生命体中存在“动态平衡”的科学家。我们所食入的分子,很快就能分散到我们全身各处,然后在那里作短暂的停留,然后在下一瞬间,排到我们的体外。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和模型是不同的,它并不是由静态的零件组装而成的分子机械,而是在动态环境下形成的。
本书的内容就在于,以舍恩海默的这种“动态平衡”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将生物与非生物区别开来的到底是什么,以及重新审视我们的生命观。对我个人来讲,这与我上大学一年级时老师提到过的那个问题是很接近的,那就是:所谓生命,是什么? 福冈伸一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