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重复一下本章节中孔子的核心信息:只有当员工信任管理者(当然管理者也要信任其员工)的时候,管理者各种各样的职责才能得到履行。
管理危机也是信任危机
如果听从媒体的说法,那么不难产生这样的印象:经理人的身分正处在危机之中。当人们--员工,也包括经理人对其管理者失去信任的时候,危机就产生了。许多员工不再信任其经理人,经理人不再信任其管理者以及自己的管理素质。相反,许多经理人却是在其中肆无忌惮地大发横财。这是很明显的危机征兆。
看来德国目前危机四伏,困难重重。想当年,许多倡议由德国企业发出,技术革新达到了批量生产的水平,崭新的流程样板缩短了生产周期,人人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如今,人们对许多行动感到失望,他们无法得到自己所期待的发展。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的故事,便是一部特别的教材。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并没有为股东们创造更多的价值。但戴姆勒公司的经理们完成了对克莱斯勒公司的改造。可这种冒险活动花费昂贵,无法体现到证券行情中。戴姆勒公司更大的败笔便是持有三菱汽车的股份。2004年,尤尔根?施伦普(Juergen Schrempp)宣布不再向三菱汽车注资,同时告别了建立世界股份公司的设想。
对上述的冒险行为,人们可能始终这么认为:他们表现出了企业家的业绩、革新力和未来前景。尤尔根?施伦普在集团内部不仅仅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采取了许多单独行动,为此树敌也很多,依靠一批由他挑选出来的员工团队。可另外一方面,他也在许多项目上表现出富有社会责任感。尤其在南非,他一向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作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心的经理人,他在那儿任职多年,本人也成了纳尔逊?曼德拉的朋友。可持股人对他如何评价呢?这可从他宣布离职那天看出来:股票行情疯涨。
今天,德国企业更频繁地处在等待被其他企业接管的角色中。由于萧条和失望,许多经理人接受了没有明天的心态。他们的行为是在“当下”。他们处理的事,必须是有指望的-不是在某个时候,而是尽可能马上得到回报。即便在大型设备的交易中,他们也指望必须以一次订单回收自己的全部投资。这就表明,人们已经不再相信还有什么可持续发展的业务了。革新不作数,未来前景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