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导并传达同理心
家长具有同理心可以协助孩子找出生命中的优势能力及成功之处,还可以发展责任心、同情心及社会良知,有助于让孩子自在地从过错中学习,并视过错为机会而非挫败,最重要的,同理心创造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知道父母听到他的声音,相对促使他倾听父母的声音。
二、有效沟通并积极聆听
了解孩子挫折容忍力的要素后,那么,每一次与孩子的互动,就能以强化这种能力为目标,沟通是发展及强化下列特质的基础,藉由沟通可增强他们的同理心、希望、乐观、解决问题的能力、反省、适应力、在人际关系中安然自在、自我尊重、适当的冒险,以及对个人生命的自主权及掌控。
三、改变负面教养态度
许多家长发现,花了数周、数月或数年的时间对孩子耳提面命,但孩子的改变微乎其微,其实,如果想要让孩子改变,父母必须先有自我改变的洞察力与勇气,改变负面态度是培养孩子挫折容忍力的踏脚石,学习改变教养语言,将协助你增加了解子女及找出问题的能力,如此一来,当孩子碰到挑战时,他们会反省、分析,并采取行动解决。
四、找出让孩子感觉被爱及赏识的方法
自觉被爱、特殊及深受赏识,是孩子挫折容忍力的转折点,能够愈挫愈勇的孩子,经常保持乐观,并具有高度的自我价值,他们会为自己设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对身边的人则抱持切合实际的期待,他们学会解决问题,并视错误为可从中学习的经验,这种不屈不挠的孩子会积极地迎战困境,他们不会否认自己的短处,但有能力善用自己的长处,他们学会与他人交往,对寻求协助颇感自在,最重要的是,他们学会把重点放在自己必须掌控的事情上。
五、接受孩子的本性,协助他们设定切合实际的期望与目标
第三版
要真正培养孩子的挫折容忍力,家长必须无条件爱孩子,要无条件爱孩子,就必须接受子女的本性,而这种本性未必符合家长希望孩子拥有的特质,本性可从他们的学习方式、从事的活动和交朋友的难易程度表露出来,甚至反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定世界公不公平的看法,都有一部份受天性影响。
知道有人接纳我们的本性,会带给我们无比的安全感及自在感,接纳根植于无条件的爱,它提供一个强化挫折容忍力的环境,被接纳的孩子觉得与人交往、寻求协助,以及学习如何解决问题都很安全,他们了解自己有哪些改变生活的能力,不会太过专注于自己无法控制的事物。
六、栽培孩子的特长,帮助孩子体验成功
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会碰到挑战和问题,这些都可以带来成就感和骄傲,跌倒时,许多人会锲而不舍,直到掌握驾驭技巧,这种成功的经验,就是建构挫折容忍力的重要环节,能够愈挫愈勇的孩子,会珍惜自己的成就,每一次的成功又会为未来的努力和成功加分,形成良性循环。
在孩子感受成功经验的过程中,可能遇到无法感受成功的喜悦、贬低自己、将成功归因于错误的理由、标准设定过高等状况,我们应该为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并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成就和自己的内在力量大有关系,具体原则为下:
(一)公开称赞小孩的成就
(二)强调孩子在创造成功时的努力
(三)营造环境,藉此找出并强化孩子的特长
(四)给孩子培养特长的时间
(五)接受每个孩子独特的长处与成就
七、犯错是指导与学习的好时刻
培养孩子挫折容忍力的一大挑战是,必须设法纠正他们负面的自我评价,以及曾经尝过的希望幻灭,父母必须让孩子明白,错误与挫折其实是每个人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家长应给孩子这个观念:『我一定难免犯错,也一定会经历挫折的考验,但我可以从错误中学习,成为更有用的人,而且更能面对未来的挑战。』
第四版
理解错误与挫折,和如何采取反应方式,都是培养挫折容忍力的一环,家长有义务深入了解乐观态度背后的各项因素,有了这层了解,就可帮助父母增强孩子『错误不但可以得到宽容,而且也在预料之中』的信念。
八、协助孩子培养责任感、同情心与社会良知
孩子天生就具有帮助他人的热情,在实际帮助别人后,自己也会得到很大的满足感,以此信念为基础,我们可以得知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最佳方法之一,显然是为他们制造帮助他人的机会,如此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更可激发他们的同情心与社会良知。
九、指导并强调做决定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当孩子感受到有决定权,就比较不会与父母陷入权力冲突,并能预料自我抉择可能面临的障碍,并将挫折或错误视为学习的经验。家长应该尽量利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对孩子机会教育,如果孩子可以自行理出问题症结和性质,反醒自己、主动解决问题或参与解决过程,甚至如果初步办法未能收效,也懂得斟酌其它办法,那他们实际上已经充分展现了挫折容忍力了,以下为指导原则:
(一)做孩子的表率
(二)让孩子学会选择
(三)遵守解决问题的顺序
1.明确说明问题、并认同那是问题所在
2.斟酌两三种可行的解决办法,以及评估每个方法可能的结果
3.发展出亲子间彼此适时提醒的习惯
十、以提升孩子自制力与自信心的方式管教
家长的管教角色扮演得好或坏,决定子女挫折容忍力的高低,管教是一种教育过程,我们都希望孩子透过管教学会自律和自制力,而不是随便地埋怨及生气,要达成这个目标,家长必须帮助孩子了解限制、规定的重要,藉此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以下为指导原则:
(一)目标是教导孩子自律与加强自制力
(二)父母应密切配合
(三)前后一致,但不要僵化
(四)以身作则,表现出冷静与理智
(五)自然而合理的罚则
(六)了解孩子的能力,勿因不切实际的期望而处罚
(七)正面回馈与鼓励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