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天下最快乐的人是谁,人们一定会公认不是富人。有人曾将世界首富和街头流浪汉的快乐作比,发现流浪汉的快乐并不比巨贾差。这似乎与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呈等级排列有悖,马氏的“需求”理论认为:首当其中的生存需求是食物,以后再是安全、人际交往、被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一当受到饥荒的影响,位于“高层次”的需求均会退位于最原始、最基本的存活需求,这似乎足以对荒稃遍野时出现生吃人肉的现象作出解释,然而在解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处于时却遇到了麻烦。现代医学曾对病人的生活满意度作出过各种各样的设定,如肢体瘫痪的影响或家属对病人照顾的程度等,最后的结论为:生活质量还是以病人自我感觉为准,即病人自己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不一定与肢体功能的障碍程度或外界的不利因素成正比,借用范仲淹(上面加草头)的话:不以己悲!这种忘我除了修炼禅宗者能部分达到外(其修炼之心仍是不能忘我的表现),痴呆患者应是最有说服力的“忘我”者。姜武似乎是弱智或残疾人的最好诠释者,在《活着》中,他将一个腿有残疾的工人在艰苦岁月中的善良、坚韧不跋和对生活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新近演播的《洗澡》电影中,他又扮演一名弱智者,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中,表现出弱智者视社会惯有的价值观为无物,仅凭内心的直观感受来衡量好坏、善恶,想悲时悲,想喜时喜,所以他在干澡堂肮脏、繁重的清洗工作时可以快乐地大笑,在别人视帕瓦罗蒂为噪声时而加以干涉时,他可以将人楸住表达自己的不满,他总是乐呵呵地笑,使得他的兄弟对其与父亲之间亲密的关系深感嫉妒。这使我想到一向严肃的德国国家艺术台(ART)曾将武汉的一个先天弱智者“舟舟”以40分钟之长的篇幅播出的目的:真诚、单纯的内心足以打动为世俗所累的正常人!我们曾将孩子的想法视为天真、幼稚,心理学上则称其为“初级思维”,当我们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复杂起来的时候,我们的痛苦也在增加,当嫉妒对我们内心的折磨象听到砂子磨擦玻璃发出的声音那般难受时,我们已经不再能画出儿时能表现想象的图画了。在国外曾经历的一次放松性心理治疗中,学员们被要求对人连续说5分钟的 “不”,当我翕动嘴唇时,我十分难为情,对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说那怕是一个“不”字真难呀。完成这个作业后,老师解释说,人类在咿呀学语时,最先表达的就是“不”,我们现在不轻易说“不”,是以压抑了许多真实情感作为代价的。从这一点来看,我们难道不应该对弱智者的真率抱以感动和钦佩吗?!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