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洋洋是本市一所著名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和同学老师的关系都不够好,原因是洋洋和同学们发生冲突,还拿剪刀插老师。因为这样的行为,洋洋上学都成为问题。爸爸带洋洋来见我的时候,我觉得洋洋是那样可爱,我问他为什么要打小朋友。洋洋说:因为他们说我傻。
案例二、小越来自北京四中,就读南开大学,这是一个柔和的弹得一手漂亮吉他的女生,却告诉我说她一点自信心都没有、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她说小时侯她和同学们不一样,同学们都认为她傻,都不理她。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她无论课间课后怎样和同学们满操场跑,只要见到老师,能够急煞车,向老师鞠躬问候。同学们觉得她的行为怪怪的,她因此没有朋友。她说她身边的同学都不相信她来自北京四中。
案例三、凯博是初三学生,粗粗壮壮。总在课堂上捣乱,回答老师问题时怪腔怪调,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制止很多次但都不管用,家长老师都不知如何是好。
案例四、清清是一所中专学校的女学生,上课的时候突然呕吐,原因是喝了过多的酒,一个班的秩序被打破了,在清清的学校和班级里,上课不听讲、上课化妆的现象时有发生。老师们很感沮丧,经常是一班车的人相对无语。
案例五、明君中考后进了另一所高中,到了新的班级里想方设法表现自己,但不是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好,有时候甚至弄巧成拙。有时候同学们会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明君很感苦恼,要命的是班主任老师的一句“你这个人就知道哗众取宠”让明君三年高中过得灰头土脸,明君妈妈哭泣着说孩子原本可以进北大清华却最终成为本市一所普通高校的专科学生。
案例六、小羽是来自西部农村的女同学,因为家境、因为与大城市生活习惯的一些不同,和同屋相处困难。同学们不知怎样走近她,她又觉得自己很孤独,于是经常一个人表现出情绪反常行为,同学们不理解。一个宿舍的关系搞得紧紧张张。
案例七、劲光在我的选修课班上跟随我三个学期,总是坐在第一排,三个学期是同一门选修课,他说他每次都能够从中获益,上课他也发言,但看问题的角度经常不同于大家。我原来以为他仅仅是喜欢我教的科目而已。结果有一次他对我说:“老师,我想请您帮我做一次咨询,想请您帮助我找到活下去的理由。”而他几乎是以最高的分数来到他所在的每年招收几百学生的院系。问题出在他的哥哥就读清华,他觉得自己哪儿哪儿都赶不上哥哥。
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说出一大堆来。从小学开始到大学,“问题”学生几乎比比皆是。对于学生们来说,他们的行为表现不被家长、老师和同学接受和理解,所以,他们往往是班里的边缘人,也总是令家长、老师不知所措。然而,“问题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几乎在绝对的意义上是因为他们特殊的需要没有被我们所理解,我们没有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
小学:天真无邪 随心随性
从六七岁开始,孩子进入学校生活,孩子们的行为开始受到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但这是一个思维等等都还十分不健全的年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到12岁前后才基本健全和完善。这个学龄段的孩子很多行为不可能表现得中规中举。一些不合学校规章的行为随处可见:上课讲话、接下茬、下位、礼貌不周、自控能力差等等不一而足。同学欺负了自己就一定要状告老师或者自己还回来才会平息。案例一的洋洋就是如此。当他和我聊天的时候我问他:“听说你的心情不好,和班里的小朋友也不是很合得来?”他说:“是的,我很不舒服,我打我们班的几个同学。”“为什么?”“他们说我是傻子,谁说我傻我就打谁。我还打过我们老师,我用剪刀插她。”一个七岁的孩子成为了问题孩子,背后的原因原来这样简单:谁说我不好我就跟谁过不去。案例二中的小越同样是按照自己的“原则”在生活:见到老师一定要有礼貌,敬礼。同样,一个来自高干家庭的3年级女孩子,很好的成绩很好的家教,却因为一次不当的行为从此被老师另眼相看。女孩子说:有一次同桌看见老师就说了一句:老师好。我就小声地加上两个字“个屁”,结果同桌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老师,老师对我的态度180度转弯。可实际上,我只是刚刚听同学们说,刚学会这句话,觉得正好找到一个地方用一用。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都是在追随自己内心的愿望,并没有将个人行为与社会“文化”结合起来,所以许多行为显得不很成熟。对于这个阶段的许多不合规范的行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行为,逐渐培养一种社会适宜行为,而不是声色俱厉的责怪。
初中:春蚕化蝶 封闭叛逆
如果说小学阶段的孩子一切行为清澈透明、无遮无拦的话,那么到了初中阶段,孩子们的行为开始指向自己的内心,经由自我整理带着相对成熟步入高中。这个阶段的孩子突出地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是自我封闭、少言寡语,特别是和父母的不沟通。原本活泼开朗的女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总有小秘密掩藏着似的。男孩子也开始关注自己,提出来要买名牌衣服或者是名牌鞋,和父母的沟通也减少。这样的现象是伴随孩子青春期到来自然的现象。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开始建立,对自我身体、心理的关注促使青少年更多地将注意力从外界转向自身,这个过程一方面是尽力树立自己的形象,引人注意,却每每不尽如人意,于是有些同学就会采取淘气甚至捣蛋的方式来引人关注,常以叛逆的形象表现出来。如例三中凯博。与此同时,自我封闭也是这个年龄的自然合理状态,孩子们开始以自己的眼睛来看社会,他们眼中的社会与大人眼中的社会往往不一样,所以,混乱也是必然的。并且,这个时期的学生生活更加复杂,而他们心智能力对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应对还显力量不够,生活无序、混乱同时自闭,如例四中的清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同春蚕吐丝,经历一段时间的自我整理之后就变成美丽的蝴蝶破茧而出。如果我们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多的理解与关心,他们得到的心理支持更多,更容易顺应变化。
高中:自我觉醒 我行我素
进入高中,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自我的关注,对同伴群体的融入以及对自我社会形象的体验都更加显现出来,这个时期青年的问题行为通常与他们的生理、心理需要联系在一起。如青春期情感需要产生的青春期恋情、对社会形象的自我关注所表现出来的对父母、教师价值观的抵触、对同伴价值观的认同等等。案例五中明君的行为就是典型的对自我社会形象的关注引起他人不解发生的冲突。明君到了新的学校,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赢得人气,可毕竟不成熟,所以有些事情处理得不漂亮。如果老师善解人意,可以给明君鼓励并给一些指导。和明君类似的还有一个高中二年级的杨帆,杨帆在开学前两天为自己打理了一个稍显成人化的头,不料爸爸坚决反对并亲自用剪刀将儿子的头发进行了修剪,结果杨帆以不上学为抗议。如果父亲了解儿子对自己形象的关注是值得称道的行为、理解孩子内心的成人感要求,理解孩子行为受同伴价值观的影响,就不会对杨帆的发型横加干涉或指责,而会肯定并且善意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但允许他保留自己的做法。几乎可以肯定地讲,如果杨帆的同学们对他的发型挑三拣四,杨帆会考虑重新打理自己的头发。
大学:成熟身体 准熟心理
同样,“问题学生”也存在于大学校园。大学生尽管在生理上已差不多完全成人,但在心理上还处在准成人阶段。于是,心理成熟度较低的学生就成为问题学生的更可能的来源。无论是案例六中的小羽还是案例七中的劲光,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都让人觉得有问题。但如果我们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就能理解其实在他们的心中有许多我们需要去真切面对的地方。小羽因为自己的西部背景和家庭经济状况带来的自卑心理使得她更渴望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同屋对她的接纳,而当她遭遇挫折的时候,她通过发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压力、摔门长哭,这又打乱了同屋的作息安排,引发误解和冲突;劲光则是因为哥哥优秀的外在压力使自己抬不起头,困境在自己心里,表现出来则是不可理解。如果我们了解小羽内心的渴望、了解劲光对自己不当的高标准严要求。给予他们更多地开导和鼓励、以及准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我们或许可能让他们消除问题行为,身心轻松地与同学相处、悦纳自己。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可能有许多成长的烦恼,也有许多对家长和老师的困扰,他们看上去是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如果我们给予真切的理解,就知道原来学生们的问题行为只是因为各自的特殊需要未能得到满足,而不是要对抗父母老师、抗拒制度与规则。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