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羡慕和嫉妒之间

作者:宫学萍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9-12-25

夏天的一个傍晚,我到楼下的小朋友家接女儿吃饭。

看见推开门的人是我,小丫头马上蹦蹦跳跳地跑过来,一边蹲下身穿鞋,一边抬起头清晰且响亮地说:“妈妈,文文她家买车了!你羡慕吗?”孩子一句简单真实的心里话,却把在场的大人们惊得全都发了呆。看着女儿亮晶晶的大眼睛,我和文文父母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答话。只是彼此相视一下,笑了又笑。

现在回想起来,我是真的很羡慕啊!

我羡慕邻居家买新车,更羡慕女儿可以如此坦荡地把“羡慕”一词高呼给所有人听见,羡慕她可以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毫不掩饰地直接表达。像这样率性的美好感觉,长大以后的我,的确是越来越少经历过了。

正好这两天写一篇有关“理财教育”的文章,采访专家北医六院姬雪松老师的时候,就顺便聊起了这件记忆深刻的身边小事,想借机问问专家怎么看待?对方则先提示我如何理解当时大人们的尴尬?

我细细回想,当时的自己,第一反应的确是有些不舒服,确切地说是不好意思,脸上有点儿热,好像心里的小秘密被人揭穿了,有冲动想赶紧告诉孩子其实咱们家也订了汽车,只是厂家没有现车,我们还得等上一段时间;而文文的父母,应该也感受到了我的不舒服,试图做点什么来缓解气氛,却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只好笑笑而已。

于是姬老师反问道:“那你为什么不可以同样大声地回答孩子:是啊,妈妈也很羡慕啊!”

是啊,为什么不可以呢?所谓羡慕的本意,是指“别人有个好东西,而我自己没有——我也想有”。这本来是件挺好的事情。既然有了“想有”的念头,就让我们产生动力推着自己去努力实现大大小小的愿望,让生活越过越好。可惜的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真正愿意去付诸努力的人却越来越少,而不愿承认自己会“羡慕”的人却越来越多。

对于后者,羞愧才是问题的关键。他们的心理过程是:“别人有一个好东西,而我自己没有——我是不好的。”这种“我是不好的”的信念,是羞愧感的本质,没人喜欢面对这样糟糕的大命题,因此生活中很多人心生羡慕的时刻,都宁可选择假装对“想有”的愿望视而不见,让自己暂时感觉舒服一点。比如“买车有什么好啊,花费大还不环保”之类的自我安慰,还有每年高考时节铺天盖地的“落榜也是人生的一次宝贵经历”。

而比“否认”更具破坏性的心理反应是嫉妒。嫉妒的人惯用的思维公式是“别人有个好东西,而我自己没有——别人就不该有”,他们甚至会真的努力想办法促成别人的“没有”,也就是常说的“损人不利己”。

分析了这么一大篇,差点忘了这是要给爸爸妈妈写的文字。其实我想说的是,看到那些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好东西,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羡慕?羞愧?还是嫉妒?还真就不一定是成长过程中现实经验积累的结果。

试想一下,如果有个孩子他在第一次表达对某些事物的羡慕之情时,家长就在一旁厉喝:“要它干什么?不能吃不能穿!”或者谈论“艰苦朴素、知足常乐”的大道理,这个孩子就会在内心中深刻地领悟到:“噢,很多愿望是不可以坦白讲的”,甚至“我是不应该、不配有那样的愿望的”。结果,伴随这个孩子一生的旋律基调,可能就如此悲哀地由于他父母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敢想象而定了下来。当然,很多父母的人生旋律也是就这样被他们的父母无意之中定下来的。

至于我个人的收获很简单,就是下次遇上女儿再说羡慕什么,就一定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然后和她一起想想能不能做点什么让心愿快点实现。我知道我们不可能每次都成功,她将来的成长中也一定会经历很多失败和失望,但我还是想用行动向孩子保证——在妈妈这里,什么想法都是可以想的,都是值得尊重的;就算它们最终实现不了,我还是你的好妈妈,你还是我的好宝宝。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青涩记忆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