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0%—20%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作者:吴新星 张庆玫来源:东北教育网 2011-02-08

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每个人正常生活、学习、交往的必备条件。然而记者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上获悉,我国有10%到20%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适应问题、人际交往、情感、就业成为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马建青教授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因环境变异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适应问题成困扰大一新生的主要问题。

1、环境:进入大学,新的校园环境、新集体生活环境以及新同学已经让新生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恐惧感,加之高中时期,过份依赖父母的照顾,而当需要一个人独立面对生活时,生活能力的严重缺失使很多大学生无所适从。

2、角色: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都是出类拔萃的优等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矛,但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从一条“龙”变成了一只“虫”,巨大的落差使之心理很难认同,从而造成强烈的心理失衡。许多心理素质好的学生经过调整后,会很快融入到新环境,但有少数学生却表现出郁闷、焦虑、茫然、不安、苦闷等情绪,这种状况如何不能及时得疏解,将会形得心理障碍。

二、人际关系问题导致困惑、孤独。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然而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沟通、人际交往的技巧,又不懂得宽容与欣赏别人,当面临人际危机时,一旦受挫便产生害羞、恐惧、自卑等自我否定的情绪。长此以往,会导致这类学生性格孤僻或少言寡语,产生自闭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有很大负面影响。

三、恋与性方面引起的情感冲击。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生理、心理发育机制渐趋成熟,但在恋爱与性的问题上还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态度,难免出现知识和行为偏差,考虑问题往往简单片面,情感易冲动,无法正确应对恋爱、失恋问题及性意识困扰和性压抑。这会使他们在情绪、自我评价、交往、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受到打击干扰,由此引发诸多心理问题,甚至走向极端。

四、由于高校扩招和招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就业难成了一个现实问题。

2016年起,中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400万人,而大学生就业率近3年来一直徘徊在70%左右,这一数字表明大学毕业生客观上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客观事实。

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许多在校大学生对自己饭碗的预期更加现实甚至于悲观,“就业焦虑”心理也随之产生。以往,大学生出现“就业焦虑”心理问题以大四学生居多。近年来,这种“焦虑”心理提前到来,一些刚迈进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也背上了心理包袱,原本到毕业前才开始担忧的就业问题,如今已提前困扰着大一大二的学生们。

多途径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面对如此严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黑龙江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高铁春表示,学校要安排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健康》等有关心理科学的基础知识课程,并列入大学生必修课;周期性举办各种形式的心理讲座,使大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了解心理卫生的一般知识及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适当开展诸如“人际关系训练”、“领导才能拓展”等活动,让学生相互接纳、理解、支持、帮助以达到改善和适应的目的。

台湾心理学教授钟思嘉认为,欲根本上调整大学生的心态,主要依靠学生主动正视与适应现实,学校要鼓励学生自我选择和自我指导,促使学生自知、自觉和自助。同时,引导大学生搞好人际关系、培养诚信品质。交往可以使人增智,友情可以使人欢悦。校园是个小社会,我们应先广交朋友而后交知心朋友。在待人接物时,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乐于助人,诚信待人。此外,还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在遭遇挫折、打击或不公正对待时,要懂得自我保护,多用生活的哲理、模范的事例、行为来激励自己,学会倾诉和分享来及时转移和宣泄不良情绪和压力。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灵家园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