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冲突中的中庸行动研究

作者:如文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1-07-17

摘 要 :本研究调查了人们在解决日常人际冲突过程中所采取的中庸行动情况。采用了严格编制的量表调查了 87 名大学生被试在以亲疏远近,长幼尊卑划分的亲密平辈,疏远平辈,亲密长辈,疏远长辈四种人际冲突情境中所采用的中庸行动的高低。结果发现:亲密关系比疏远关系中,被试表现出更高的中庸行动。同时,中庸的圆滑性,克己性和自我性在四种冲突情境中有不同表现,其中圆滑性在疏远长辈关系中表现最低,克己性在亲密长辈关系中表现最高,自我性在疏远关系中表现显著低于亲密关系。

1 引言

在中国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是一门深奥而且重要的学问,这门学问通常被称为中庸之道。一代教育家,思想 家蔡元培 先生认为,中庸之道是从尧虞舜时候就开始形成的一种道德哲学,并逐渐沉淀于中华民族深层心理结构的特点,这个特点在于善于“从异中求出相同的点,去调和他们”,中庸学说它没有过,也没有不及,“最符合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 。

学术界对中国传统中庸思想的探讨由来已久,有人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认为中庸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是儒家思想的道德论和方法论 , ;也有人把中庸看作是对人的最高道德原则,也是一种内在的人格要求 , 。不同的定义和描述反应了研究者关注焦点和研究角度的差异。

从心理与行为科学领域来探讨中庸,是一种研究上的突破,但这种研究还刚刚开始,已有的研究 主要视中庸为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 ,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中庸是一种行动取向”的观点 [11] ,认为中庸可以直接指导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特别是在意见讨论和人际纠纷的情况中 [12] 。张德胜等指出 “ 广义的 ‘ 中庸 ', 就像以它为名的那本经书一样 , 差不多涵盖了儒家的所有价值和德行;狭义的‘中庸',则专指人与人交往时的一种模态。 ” 中庸做为一种人际交往中的行动取向包括中与和,“中指恰如其分 , 不走极端;和则是从整全观出发 , 谋求行动体系和谐共处 ” [11] ,这是对中庸作为一种行动取向的最好定义。

在面临人际冲突时 , 人们希望尽可能维护和谐,能够自我节制,寻求不偏不倚,合情合理的方案行动,这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中庸行动的表现。可以这样说,这种中庸的行动是和平解决人际冲突,融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同时研究和提倡中庸行动,对我国新时期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稳定和谐,宽容谅解的社会环境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虽然人们普遍认同中庸的价值取向,但是在具体情境中人们是否表现出中庸取向的行动?这种中庸行动在不同情境中表现一致吗?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人中庸行动,及行动背后原因的了解,而这个方面并没有前人的实证研究可以借鉴,本研究是作为这个方面的一个尝试。

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表明在中国人人际交往中,我们以不同的交往法则来对待属于不同圈层里的人,跟中心越接近的,对他们越好 [13] 。

杨宜音认为关系远近的亲疏判断是中国人对人际关系的首要分类标准。关系越是靠近亲缘的核心,其内容于是具有肯定性情感的,合作的,亲密的,越是远离亲缘核心,便越具有否定性,越少合作,越疏淡。同时,同样的亲疏关系还要由年龄这一先赋特殊性来确定尊卑位置,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人们习惯询问年龄,比较出生次序,以便找到恰当的身份位置,做出合乎伦理的行为举止 [14] 。

杨中芳提到个体在中庸思维作为一种实践思维的指导下,“在思考什么是最佳行动方案时,其特点是将主意力集中在,细察社会人际情境中,各种人际关系的动力,以及影响这些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上。并且,特别关心这些动力之间的互动关系” 。

基于此,在考虑人际冲突的中庸行动取向时,我们应该考虑关系背景这一因素的影响。如果人们重视亲疏远近、长幼尊卑的区别,对不同关系对象进行判断,那么在面对不同关系类型的人际冲突情境中,与某些人的关系性质将会显得特别突显与重要,进而关联到个体所采取的中庸应对行动。

据此,我们设计了如下这个实验,研究在以 亲疏远近、长幼尊卑界分的四种 不同类型的人际冲突(亲密平辈,疏远平辈,亲密长辈,疏远长辈)中个体的中庸行动是否有差别。

2 实验研究

2.1 被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对象为广州中山大学二年级以上的本科生。调查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集中在安静的大教室内进行。被试被要求自行阅读问卷内容进行填答,平均答题的时间为 45-60 分钟。该问卷填答采用自愿原则,若引起被试强烈焦虑体验或被试不愿意回答某部分问题,则可自行终止问卷填答。答题完毕主试将问卷收回,实验结束。

实验过程中发放问卷 118 份,过程中没有被试报告强烈焦虑体验,但有部分被试没有全部做答,最后回收有效问卷为 87 份,有效问卷率为 73.73% 。有效问卷中男性被试 33 名,女性被试 54 名,平均年龄为 20.5 ( SD = 0.95 )岁。 43 人来自城市, 44 人来自农村。

2.2 材料

本研究采用了自编的中庸行动量表测量被试在人际冲突中的中庸行动表现。 根据前人对中庸的研究,研究者从各种对中庸的研究文献中整理出对中庸描述的经典语句作为部分测量题目,同时 还 参考了赵志裕 ,吴佳辉 【 12 】 等人中庸思维量表的部分题目和编制程序,在人际冲突框架下编写了初始问卷。

108 个同学通过了初始问卷的测量,经过量表的心理计量特征分析,中庸行动量表由 12 道项目构成,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各项目的因素附和量都在 0.6 以上,中庸包括了圆滑性,克己性和自我性三个分量表,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69 ,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 0.825 , 0.855 和 0.777 。该结果表明自编的中庸行动量表具有良好的性效度,可以作为本研究的测量工具。

2.3 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 2*2 两因素组内设计。两个自变量是:关系亲疏和长平关系。形成四种类型的人际冲突,即分别与亲密平辈、疏远平辈、亲密长辈和疏远长辈的人的冲突;因变量是每种冲突事件下被试的中庸行动得分。

2.4 程序

本实验程序是基于 Sternberg [15] 对人 际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范式。

实验开始。 先要求被试回忆最近一两年来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一种类型的冲突事件,并详细记录下来。同时要求被试回忆自己当时是如何解决这个冲突的,也把解决方案记录下来。然后依据中庸行动量表项目,要求被试 对自己当时的解决方法与该量表中项目描述的相符程度进行评定。由此获得被试每个情境下中庸得分 。做完一种冲突类型后,换做另一种类型的冲突事件,直到每个被试都做完四种冲突类型为止。

为了加强中庸行动量表对被试具体行动的测量,研究者在使用中庸行动量表时,在每个项目前加上“在这个冲突事件中”的描述,如当被试回忆完一种类型的冲突事件后,要求其根据量表项目,如“在这个冲突事件中,为了维持好的人际关系而做出一些让步是值得的”,评估其具体解决方式与这个描述的相符程度,一共做完 12 道项目的评估,至此,一种冲突事件回答结束。被试转入第二种冲突事件的回答。

实验中每一位参加者都被要求回答与四种不同对象的冲突及其解决方法,回答这些冲突的顺序在不同的参加者中得到平衡。

数据收集之后,使用 SPSS10.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关系背景对中庸行动的影响

被试在 亲密平辈,疏远平辈,亲密长辈,疏远长辈四种冲突情境下中庸行动量表平均数介于3.88-4.50之间,大于6点量表的中间值3.5,可见被试在处理四种不同的人际冲突时都有较高的中庸行动取向,这与张德胜 [11] ,赵志裕 ,吴佳辉 【 12 】 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具体分析结果见表一。

表一 四种冲突情境下被试的中庸行动得分( N = 87 )

平辈

长辈

总体

P

Mean

SD

Mean

SD

Mean

SD

亲密

4.359

0.771

4.494

0.902

4.427

0.075

0.000**

疏远

4.101

0.795

3.890

1.095

3.995

0.085

总体

3.230

0.068

4.192

0.090

长平 * 亲近

0.024*

P

0.627

分析 结果显示:关系亲疏因素主效应极其显著( F (1,86) = 29.787 , p<0.001 ),这说明与关系亲密的人发生冲突与关系疏远的人相比,个体表现出更高的中庸行动。

关系长平因素主效应不显著。关系疏远与关系长平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F (1,86) = 5.290 , p<0.05 )。在关系亲密的情况下,个体与长辈或是平辈发生冲突时所采用的中庸行动没有显著差别;在关系疏远的情况下,个体与平辈发生冲突时所采用的中庸行动高于与长辈冲突的情况,二者差异有接近显著的趋势( t = 1.831 , p = 0.071 )。

3.2 分量表结果分析

3.2.1 圆滑性

中庸的圆滑性主要指个体尽量寻找自己与他人,人情与事理,正确与满意之间的平衡。对四种情境下被试在圆滑性得分(平均数)进行差异性统计分析, 分析结果(见图1)发现被试得分平均数都在4.0以上,这表明在四种冲突情境中,个体都表现出较高的圆滑性。其中 关系亲疏主效应极其显著( F (1,86) = 14.181 , p<0.001 ), 关系平长因素主效应不显著, 关系亲疏与关系平长交互作用有接近显著的趋势( F (1,86) = 3.808 , p = 0.054 ) 。该结果说明当冲突对象是关系比较亲密的人时,与关系疏远的人相比,个体行动会表现出更高的圆滑性。从图上看,疏远长辈情况下,个体的圆滑性得分最低,它与亲密长辈(t=4.173,p<0.001),与疏远平辈(t=2.530,p<0.05)的差异都达到显著性水平。可见在疏远长辈关系里,个体对关系和谐的重视是最低的,也最少调动认知去灵活考虑人情事理,寻求合情合理的行动。

3.2.2 克己性

中庸的克己性主要考察个体在解决冲突时是否能体察对方,注意到自己的行动对全局或他人造成的影响,从而能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对四种情境下被试在克己性上得分进行差异性统计分析,结果(见图 2 )发现: 四种情境下被试的克己性得分较高,平均数都在4.0以上。其中关系亲疏因素主效应极其显著( F (1,86) =12.327,P<0.001),关系长平因素主效应不显著,关系亲疏和关系长平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F (1,86) =5.064,P<0.05),这突出表现在当冲突对象是亲密的长辈时,个体表现出最高的克己性,它与疏远长辈(t=3.647,p<0.001),与亲密平辈(t=2.1,p<0.05)皆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与亲密长辈发生冲突时,个体表现出最大的自我克制性,个体能够更好地体察对方的利益,节制自我利益,做出自我约束的行动。

3.2.3 自我性

中庸的自我性主要指个体以自己的利益和观点为依归,不考虑对方是否满意,采取不合作的方式行动。 被试在自我性上得分的统计 分析结果(见图3)显示关系亲疏主效应极其显著( F (1,86) =32.185,p<0.001);关系长平主效应不明显;二者交互作用不显著。该结果说明,只要是与关系疏远的人发生冲突,个体就会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性,即在冲突发生时更多考虑自己的利益,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和立场。无论在亲密还是疏远的关系中,平辈与长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这是与圆滑性,克己性上表现不同之处。

4.3.3 后测问卷

对后测问卷的结果分析表明,被试的性别,年龄和生源地因素都对被试所采用的中庸行动没有显著影响。后测问卷中要求被试在7点量尺上对各部分指导语的理解程度进行评定,被试的平均评分为5.59(SD=1.18);被试对在回忆和评定过程中的认真程度进行评定,平均评分为5.10(SD=1.13)和5.34(SD=1.04),这表明本研究的实验操作相当成功,被试能较好理解和执行实验要求的任务。

4 讨论

4.1 关系亲密与疏远

Sternberg 的研究 [15] 发现被试在处理近期与父母,老师,同学,室友和恋人的冲突时,处理方式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相互讨论,妥协和观望,接受等处理方式都是比较常用的,相比之下,人们普遍不喜欢放弃回避,或是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Sternberg 在不同关系的冲突中之所以没有发现被试采用的处理方式的不同,其原因应该是没有控制各种关系与个体的亲密程度。

Weitzman 调查了美国青年妇女在解决工作关系,私人朋友以及陌生人关系的冲突中采用的处理方式,发现当冲突对象对个人关系越亲密则采用越多的人际协商策略 [16] 。

本研究的结果也表明,与亲密关系的人发生冲突个体会采用更高的中庸行动去解决冲突。在被试报告的冲突事件中,与父母,密友更多的是情感,认知和价值观方面的冲突,如果冲突不解决就会非常难受,个体通常会主动采取行动去解决冲突,而且敢于承认自己的不对之处;同时,在这些冲突中个体自我纳入较深,冲突处理的好坏也倾向与自我评价联系起来,如果不能化解冲突,获得一致或认同,个体会陷入情绪困扰之中。所以为了这些情感上的满足,个体倾向于在自己和他人之间进行整全考虑,能够自我节制,选择合情合理的行为。另外,被试报告与疏远平辈主要是利益上的冲突事件,如电费分配,社团活活动分工,任务完成等。工作完成不了并不造成对自我的否定评价,个人也较少有负面情感体验,“沟通是两个人的事,他执意如此,我也没有办法”;而且当存在认知上不一致时,个体会“求同存异,各自保留自我观点”或“坚持己见”。zhlzw.com中华勵志網而疏远的长辈,与之没有什么特定的交往目的,一般是不得已与之交往,如为完成任务不得不打交道,或是通过父母朋友进行间接交往,冲突发生时,一般通过第三者沟通协调来解决冲突,或多采用一种“尊重长辈,但坚持己见,屡教不改”的做法。所以与疏远长辈发生冲突对个体的情感以及目标完成影响不大,个体表现出最自我的行为。

4.4.2 平辈与长辈关系

再看长辈与平辈间的情况。在中庸总表现上,平辈冲突与长辈冲突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中庸下面圆滑性,克己性和自我性三个维度上有不同表现:

与亲密长辈的冲突中,个体表现出最高的克己性,这说明自我克制在维持与亲密长辈的关系中非常重要,为了维护关系亲密与和谐个体更愿意做出一些自我克制的行为。而这一点在与亲密平辈的冲突中并不如此重要。

前面我们讨论过中国传统思想中差序人伦的思想。传统有五伦,而“父子”一伦实为五伦之重心。父子伦的理想关系是“父慈子孝”。zhlzw.com中华勵志網孝是顺承父母的颜色,这是对父母的情感的一种尊重。但是当自己的意见和父母的意见发生冲突的时候怎么办呢?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孝的要求最终是“不违”。zhlzw.com中华勵志網可见这一点在我们现代大学生身上仍有影响。

圆滑性方面,各种关系下都表现较高。但是疏远长辈下相比其他关系圆滑性表现最低。似乎疏远长辈这种关系在四种人际关系中在人际距离上是最远的。调查的 118 个被试中有 31 未完成全部测量,主要原因是他们回答不出与疏远长辈冲突的事件,他们说没有发生这种冲突,或是“既然关系疏远就没什么印象”等,但没有缺少与同样关系疏远的平辈的冲突资料。测验后一个被试报告说,他感觉疏远长辈是这四种关系中最疏远的关系。亲密的长辈、平辈,甚至是疏远的平辈,比如一般同事,朋友,都可能成为“自己人”,但疏远的长辈就是在“自己人”圈子之外了。所以个体圆滑性表现最低,个体似乎对与之的关系和谐,寻求自己与对方的平衡,获得双方需求的满足没有那么在意。

在本实验实施过程中,有部分被试无法报告与疏远长辈之间的冲突。这部分被试是在生活中没有经历过这方面的冲突,还是他们非常害怕生活中发生冲突而故意回避,试图忘记这些冲突引起的不愉快?如果把这部分的被试排除在调查之外,就会遗失了部分具有某些特定特征的群体,从而影响到研究的外部效度。这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采用现在流行的内隐社会认知的方法来研究与疏远长辈之间的冲突问题,可能有新的发现。

5 结论

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在与亲密平辈,疏远平辈,亲密长辈,疏远长辈为对象的四种冲突解决中, 当冲突对象是亲密关系时,与 疏远关系相比,被试表现出更高的中庸行动。同时, 个体的圆滑性在 与 疏远长辈的冲突表现最低 , 个体的克己性在与亲密长辈的冲突中表现最明显,自我性在疏远关系中表现显著低于亲密关系。

参考文献:

蔡元培 . 蔡元培全集 . 北京:中华书局, 1984, 814.

庞朴 . 中庸与三分 . 文史哲, 2000 ,( 4 ): 21-27.

姜广辉 . 郭店楚简与“子思子 ”. 哲学研究 , 1998,(7).

田广清 . 中庸——实现社会和谐的正确思想方法 . 孔子研究, 2000, ( 3 ) :15-22.

李景林 . 先秦儒学“中庸”说本义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 ,( 4 ): 1-8.

陈科华 . 儒家中庸之道研究 .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黄丽莉 . 中国人的和谐观/冲突观:和谐化辩证观之研究取径 . 本土心理学研究, 1996 , 5 : 47-71.

Peng, K., & Nisbett, R. Culture, dialectics, and reasoning about contradi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9 ,( 54 ): 741-754.

赵志裕 . 中庸思维的测量 .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 2000 , 18 : 33-55.

杨中芳 . 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庸实践思维初探 . 如何理解中国人 . 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1 : 269-286.

[11] 张德胜等 . 论中庸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之外 . 社会学研究, 2001 ,( 2 ): 33-48.

[12] 吴佳辉,林以正,黄金兰 . 中庸思维量表的编制 . 本土心理学研究(以接受) .

[13]. 费孝通 . 乡土中国 .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5.

[14] 杨宜音 . 试析人际关系及其分类——兼与黄光国先生商榷 . 社会学研究 , 1995, 5: 18-23.

[15] Robert J.Sternberg, Diane M.Dobson . Resoving Interpersonal Conflicts: An Analysis of Stylistic Consistenc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 ,( 52 ): 794-812.

[16] Patricia Flynn Weitzman. Brief Report: Young Adult Women Resolving Interpersonal Conflicts .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 2001, ( 8 ) .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