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国和美国的科研人员8月31日发表一份研究报告说,一些汶川地震幸存者在震后10多天里便出现大脑区域功能失常现象。研究人员认为,这提醒人们在大灾难后应对灾民迅速开展心理干预和相关治疗。
这项研究由中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领导这项研究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龚启勇对记者说:“从地震发生第13天起,我们就开始对幸存者进行脑核磁共振扫描,结果发现大脑内负责情绪、记忆功能的系统在短期内就出现了功能改变。”
研究人员利用新型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在震后13天到25天内对44名身体健康的地震受灾群众进行了大脑扫描,结果发现额叶边缘系统及纹状体区域的活动增强,同时这些区域中不同脑结构间的连接性却减弱。额叶边缘系统及纹状体区域是大脑中控制情绪、记忆等功能的区域,包括额叶、海马、杏仁核等多个脑结构。
龚启勇说:“这就好比一个电脑网络,不同脑结构是单个电脑,而它们间的连接是网线。现在单个电脑的运算增加,而整个网络的协调性却减弱,相关系统已出现功能变化。”
参与研究的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安德烈亚·梅凯利博士告诉新华社记者,以前在长期确诊的精神病人中发现过这一大脑区域的功能变化,而这是首次发现这种变化可在如此短时间内发生。他说,过去的类似研究多在灾难发生数年甚至数十年后才进行,在地震发生10多天后就马上进行这种临床研究还是第一次。
“这说明一些大灾难幸存者虽然短期内看来很健康,但实际上却暗藏着发生精神疾病的风险,且一些幸存者的大脑相关区域很可能会出现结构上的变化,”梅凯利说。过去的研究曾显示,高度精神压力不仅会导致大脑出现功能变化,而且发生脑结构改变。
许多人在遭遇大灾难后会出现焦虑、抑郁等状况,症状严重者在医学上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zhlzw.com中华勵志網龚启勇说,在汶川地震幸存者中,可能会有高达20%的人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这将严重影响他们今后的社会生活,部分人甚至因之自杀。
他和梅凯利都表示,这一研究结果说明需要在大灾难后迅速开展心理干预,特别应利用相关技术进行大脑扫描,找出那些大脑区域功能发生变化的高风险者,在发展成严重精神疾病前对其进行干预和治疗。如果干预得当,有可能使这种功能变化恢复到正常状态。
目前,关于性格、职业、婚恋及未来的测试题正风行于各种网站和网上论坛中。心理测试何以在网上遍地开花?其中有没有科学和可信的成分?
“测你的EQ、IQ指数”、“测适合你的财富之路”、“测你具备怎样的职业潜力”……您是否做过这样的测试?
“网站上的测试太多了,基本上想测的都能找到。”热衷于网络心理测试的小陈告诉笔者。他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心理测试网站”,立马出现各种“专业”网站,或称权威,或称科学,或称全面准确,或称游戏。细看下去,发现测试种类的确很多:智商情商测试、职业及人际关系测试、职业规划及人才测评、婚恋及心理健康测试……应有尽有。
那么,网络心理测试到底科学不科学?可信不可信?
专家否认网站测试科学性
“心理测试在研究领域称为心理测量,是通过专业人员设置的量表所进行的人工测量,进而了解被测对象相关效度的情况,实用性强、信度和效度较高,对自我和其他的认知具有科学客观的指导意义。”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测量课题组黄端博士这样解释科学的心理测试。他指出,网络心理测试与科学心理测试是有差别的。
首先两者目的形式不一样。“网络心理测试因为要吸引大家的关注,获得高的点击率,所以趣味性更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人们的好奇心和想了解自己这样的心态。但是科学的心理测试具有比较强的实用性和目的性,如临床上诊断和治疗精神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组织做人工测评和人格测验、进行人才筛选和岗位匹配等。另外,科学的测量需要量表来完成,而量表的设置也是由专业人员设置的,题目和题目之间有严格的逻辑和要求,不会像网上一样随便几个题目就能解决。”黄端解释道。
其次,黄端认为“信度、效度”是关键。“网站上的测试实际上和占卜算命一样。这次测和下次测的结果出入比较大。科学的心理测试在时间上具备稳定性,专业的叫法是‘跨时间的稳定性’,即准确度比较高,不会出现时间跨度较长产生测试误差很大的情况,比如一星期前和一星期后差别不是很大。没有信度谈不上科学性,这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黄端还指出另外一个基本要素——效度。他解释说,效度是针对某个测试对象而言,例如性格内向或者外向,有明确的测试目标。
而网络心理测试和考试很相似,如一份语文试卷,其中包括了语言的理解能力、人的智商、记忆能力、表达能力等很多内容,很难准确看出是哪一项的具体结果;很多网络心理测试题目也是一样,内容上混淆了很多,像命运、婚恋、性格等都扯在一起,从科学的角度看就是风马牛不相及,根本没有科学性。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