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需要心理

作者:《山西晚报》来源:中华励志网 2008-04-13

近日,一些网友在一起聊自己的父母。有网友表示:以前总觉得孝敬爸妈的机会还很多,可仔细一算,爸妈能再活二十年,我每年平均回去一两次,跟他们在一起最多就30来次;假若他们只能再活十年,跟他们见面的机会就只有十多次了。世界上最割舍不断的就是儿女亲情。儿走千里母担忧,儿女走到哪里,父母的目光就投向哪里,哪里就织满美丽的牵挂。而儿女出门在外忙于各种事务,常把看望父母的事儿一拖再拖,以为看望父母是顺便小事,可以为,可以不为,只要不让父母缺吃少穿就是最大的孝敬了。于是,寄钱寄物代替了远程“看望”,电话、信息都变得奢侈金贵,父母在不理解中也得学会慢慢理解,别人问儿女有没有来家看望,父母还得含泪点头顾及儿女的名声。因而清代文豪曹雪芹慨叹:“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这不是对游子的忠告么? 儿女近的,可能一年还能回家看望父母几次,每次回家父母都忙活得不亦乐乎,好吃好喝好玩的都“派上用场”,各种新鲜事也往儿女的知识里装,临行还要打点东西上路带着。为了儿女到来,父母不惜倾囊而出,高高兴兴地打扫杯盘狼藉的“战场”,心甘情愿地把汗水流淌,儿女一走一把辛酸泪又要抛撒故乡,也说不清这是暂时的别离,还是永别。又在继续诚惶诚恐。一位儿女满堂的画家老人跟笔者说过这样一段辛酸话:“儿女有三来三不来。大病住院来,生命垂危来,奔丧不得不来。三不来就是平常不来,小病不来,要钱不来。”造成了更多的“来时匆匆去时忧,来来往往万古愁”。有的悔恨不已,有感悟深刻。因而,看望父母就显得必要和珍贵,老人一生都全部奉献,并不是吃好喝好想要一点东西。一曲《常回家看看》之所以激起万千共鸣,就是唱到人们的心坎上,帮帮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干点杂活拉拉家常都富有诗情画意,都在孝文化中美丽生辉。网友算算回家几次看父母,算出了“亲情账”,余生的父母只有十多次相聚的机会,不是很让父母伤心么?谁人不会老去,几十年之后轮到我们渴盼儿女归来,就能体会到这心情的“焦渴”,自己不常回家看看身体力行,孩子如何继承回家看看的传统?非等到爷爷孙子不相识才“强令”回来看看,强摘得瓜能甜么? 不回家看望父母很容易找到借口,也很容易得到父母的宽恕,只是要欠下一大批“孝敬账”,这个账是“变本加息高利”的,很容易抹杀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我们都是孝文化的传承人,要想孩子孝敬自己就要从我做起,做“常回家看看”的榜样。●童克振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灵家园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