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中诸葛以奇制胜 堪称心理战之经典大作

作者:佚名来源:中华励志网 2008-04-11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后人此诗赞扬的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空城计”的故事。故事说,诸葛屯兵于阳平,派主力攻魏,留少数老弱残兵于城中。忽听,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蜂拥而来。诸葛临危不惧,令大开城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诸葛则登城楼,焚香操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至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惧城中有伏,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空城”退兵十五万,正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绝计。尽管历来也有不少人一再质疑其为书作者的创造而未必真有史实,但用心理学的原理详察“空城计”,其所以成为众兵家之论谈经典,内中还是饱含诸多奥妙,值得当代中国军人研究借鉴。

心理战,古称“攻心术”。是敌对双方为赢得战争胜利而进行的心理搏斗,目的在于动摇敌决心,打击敌士气,达成以小的代价实现局部及至全局上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古兵法云:“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其意为兵力空虚时,显示防备虚空的样子,就会使人疑心之中再生疑心。空城计中,司马见阳平城门大开,百姓洒扫街道,诸葛城楼焚香操琴,遂以为诸葛伏有重兵,引其入瓮,“急教后军为前军,前军为后军,望北山路而退”。心理学原理认为,人对任何事物的感知、理解、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活动,是建立在过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并与记忆、情绪、习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通常情况下,人的经验越丰富,知识越广博,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就越深刻,分析、判断就会越准确。然而,在客观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如果只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就有可能变成认识新事物的障碍。司马在与诸葛多次交战中,被诸葛以“示弱”法埋伏攻击,故其心中已存诸葛伏重兵之定势心理。今见诸葛再示弱,当疑被骗,故急退。

定势心理是人人都有的心理现象。定势的积极方面反映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性,其消极方面则在于妨碍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使心理活动表现得惰性、呆板。定势心理的这种负效应,对军事指挥的影响甚大。诸葛正是抓住司马懿这一定势心理,故示弱更明,知其必出现误判,方成功演绎此出空城计。

司马十五万大军压境,城中只有老弱病残及部分文职官员,若知实情,且指挥员惊惶失措,定然军心涣散,一发不可收。然蜀军依然军心安定,与诸葛泰然自若的表率作用是分不开的。一人之为,何以安定官兵之心?原因在于暗示这一心理过程的作用。暗示在心理学中是指一个人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作用,往往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暗示是指挥员对部属心理影响的一种重要形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可暗示性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说人的可暗示性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品质。在极其复杂和异常紧张的战场上,情况剧变,险象丛生,会使人们承受强大的心理负担,往往最容易受周围环境气氛的影响,因此暗示也最容易发生作用。特别是积极的暗示作用,甚至比安慰、命令、批评更能稳定人的紧张情绪。兵临险境,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紧张恐惧、惊慌失措、焦躁绝望的不良心理。如果此时通过一定的暗示,就能起到调节、稳定情绪的作用。诸葛亮就是把自己要表明的对士兵的慰藉,以自身亲上城楼,焚香操琴作为信息载体,提示、感染官兵,使他们无形中获得了一股力量。城中官兵见主帅稳如 泰山、稳操胜券,又知主帅善设“伏兵”,俱以为诸葛握有奇兵,故大家皆能坦然对之,军心稳定。这才有司马见“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硬是丝毫看不出一点败象。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空城计”中这一虚一疑、一乱一稳,诸葛以奇制胜,将心理战之攻击与防御发挥至极致,实在堪称心理战之经典大作。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灵家园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