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的心理发展阶段性理论 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 S. Mahler),早年是在维也纳开始从事医生和精神分析师工作的。后来她移居美国,并在那里度过了她学术生涯的更加重要的时期。她密切观察儿童在伊迪普斯前期的儿童心理发生f过程,并将她所观察到的儿童与其关系密切的自体客体-母亲之间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从而诞生了她自己独特的心理发展阶段性的理论。这在她的学术生涯上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我们知道,在其之前,曾有过两个人在精神分析关于心理成长的阶段性理论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这两个人是副络绎的和爱里可森。在我处读《精神分析圣典-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时,并没有重视马勒的阶段性分类,但在后来,在一本美国精神科医师考试一书中,发现了她的重要性。马勒对于儿童的观察不只是对于他们个体的观察,更重要的是她在观察儿童与他们的母亲之间所发生的事情。从这些观察,的出儿童的心理发生与其母亲(及母亲的替代者之间)互动关系密不可分。这些阶段发生在儿童性蕾期之前。即3岁之前。母亲--自体客体对于儿童心理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客体心理学的重要性理论内容之一。 马勒描述过三大发展阶段:即正常自闭期、正常共生期及分离与个体化。在分离与个体化期间,有四个次阶段。在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会有很大的重叠产生,没有任何一个阶段是可以由后一阶段所完全取代。 玛格丽特.S.马勒(Margaret Mahler)的关于依迪浦斯前期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应该说有三个人的分类是最著名的。一是Freud的心理性发展理论,二是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这两个分类各有特点,各有侧重,都是很好的理论,对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进行了很好的分段。随着精神分析的近些年的发展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更大地丰富了精神分析理论,也使精神分析死灰复燃。在最初看到《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一书时还没使我对马勒的分段理论的重视,但后来看到美国精神科医生考试的书时,才使我对这个分类感起兴趣。在Freud的心理性发展阶段理论中有关依底菩斯的论断是最精彩的,而在艾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将F氏理论的只界限在青年时期,而扩展到人大终生。并提出每个时期人生所面临的发展任务。马勒的发展理论是描述依底菩斯之前的心理发展阶段的。对于理解人心理早期的发生发展有着其他过去的精神分析理论家所描述的阶段不可比拟的。吗勒的理论是基于客体关系理论框架的。人的心理发展不可能是界限截然的,“圣经”一书就没有分得很清,可能事实上就是界限不清的,但为了叙述方便,在“考题”一书就分段明确,这样便于记忆。 马勒的理论虽然特定在儿童早期,但她的理论仍然属于自我心理学的范畴. 她的理论基于对正常的和异常的妈妈--儿童大关系. 马勒将依迪浦斯的心理发展分为3个阶段: 一、正常的孤独性(autism,出生--1个月):儿童以大部分的时间用来睡觉.对外界的客体关系只是投入了少量的注意. 二、正常的共生(symbiosis,2--6个月):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儿童与母亲的心理融合与联合。 三、分离与个体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6--36个月):马了的研究之最精彩的是,她对这个阶段的阐述。在此期间,儿童发展了自我的概念和区分他与母亲的关系。在同一时期,儿童也发展了一个内部的,稳定的内投射。包括正性和阴性的概念。这个阶段又分为4个亚阶段: 1、分化与躯体意象(6--10个月):理解了与妈**不同,儿童理解了妈妈是不同的人。 2、实践期(10--16个月):儿童热情的探索周围世界,热衷与他们新近发展和获得的能力。 3、和解期(16--24个月):它的特点是他们需要知道妈妈在哪,和经常地“返回”。这个阶段促使儿童得到独立性的认识,但也使他或她易受伤害。学步的儿童,正在成熟的自我已经能发展了与母亲分离的能力,他们越来越意识到与母亲在身体上的分离,也能理解没有母亲是无法真正独立。儿童体验到了一种增加的分离性焦虑,亲近的需要再度增加,曾经在实践亚期这种亲近的需要曾经得到暂时的抑制,所以,马勒将此阶段成为和解期。全能感的下降和依赖感的增强使儿童返回到母亲那里。所谓“和解期冲突”这个概念就是描述这个时期儿童的易伤害性。在这个和解期,学步儿童希望母亲能够分享他的每一个新获得的技能和体验。儿童将会不断地带一些东西给母亲将物体让母亲拿在手中。重要的是儿童需要与母亲在情感上与他一起分享,儿童意识到需要母爱。与此同时,儿童希望扩大自主性,通过对母亲的抗拒性,来保护自主性。分离,给儿童带来了自主性的快乐,会发现自己也可以让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比如,自己去拿想要的东西。可以,自主地作出要求,比如,让母亲注意自己(“看着我,妈米!”)。但当母亲真正地离开他时,他回感到分离的痛苦。在实践期的高潮时,他感到自己无所不能,在和解期,他越来越感到无助,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孤独。他们的全能感和自尊都受到了打击。在内心里,客体表象和自体表象的区别和分化更加明显。和解冲突(rapprochement crisis )是指在保持自主性的同时,解决对母亲的需要和和解冲突。这一方面是自己的伟大的妄想的放弃,另一方面,是儿童个体化及分离感的继续。内在的紧张,常常通过与母亲的战斗来表达。冲突可以表现为:对于全能性控制的疾呼、偶尔的极度分离焦虑、混乱感,以及对于大人的、在自主与亲近之间的互换的要求。尾随和突进性行为是令人注目的。学步儿童常有跟随母亲的行为,并且不停地注视着母亲的行为。但他又会突然离开母亲,希望母亲来追他,将他再度抱在怀里。这些行为模式代表了与爱的客体再度融合。这个年龄的儿童,继续通过说“不”以及增加的攻击性和肛欲期的否定癖好,来保护他们的自主性。和解期冲突的儿童不愿意承认他们还不能独立地应付环境。他们陷入到自己的分离、夸张、自主性和不承认需要帮助有母亲完成他们的需要的愿望之间的冲突之中。有些儿童固着在这个阶段,并且黏附在分裂的机制上。儿童有时候把母亲当作自体的延伸,例如使用母亲的手去拿东西。 和解期的标志是对于陌生人的焦虑反应上。由于父母亲离去的焦虑,儿童会创造性地应付母亲离开的办法,例如,过渡性客体的使用,内化以及双亲的认同。儿童的自体的理想状态应该是逐渐地消除妄想和全能的成分,因而,这个时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时期,此时,母亲的情感能力对于儿童是非常重要的。母亲可以使儿童自主性自我能够尽可能完成功能的发挥。母亲的情感能力,容许儿童向母亲模仿和认同。儿童将良好的“母亲--学步儿童关系”内化,这可以减轻不可思议的全能感。让孩子分离,依赖的愿望平衡。就像母亲鸟似的,她需要给孩子轻柔的推动,鼓励孩子的独立。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常常地会有一些短暂的发展背离,这可能是发展其它行为而出现的不平衡性行为,使发展不平衡。比如,实践期,过度地对其实施锻炼,提早地让儿童独立学步,而母亲不能很好地在一旁给予帮助,在和解期,他可能表现出危险和激烈的突然分离行为,希望母亲来把他捉回,这是对发展的异常的补偿。母亲,可以让儿童玩玩具、站在母亲旁边以及做拼版游戏,来作出弥补。一些母亲不能接受儿童的分离性的要求,也就是母亲无法面对儿童的逐渐的分离,采用过度地保护,由于她们自身的共生和寄生性的需要而产生焦虑,寸步不离地跟随儿童,这种过分的亲密性可能会促使儿童在分离时进行更多的决定性的努力。这就是,过分保护,使儿童发展为边缘性的人格基础,这种人格的特点之一就是自我的分化水平不足。自我的界限意识不足。母亲的过度保护,个体化意识被抑制。母亲的无能可能会使得儿童的实践和探索活动缩短、减弱。在追求母亲的过程中,儿童会变得坚持不懈,甚至是不顾一切。这种不顾一切,会豪尽自我的能量,儿童可能恢复分裂机制;严重的发展停滞,会导致病理性的自恋症与边缘性障碍。 4、情感客体恒定与个体化(24--36个月)(24-没有终止期):这个时期儿童要整合好的和坏的母亲的在内化了的意象和自己。客体接触,是有发展稳定的人际关系的必须。也就是说,这个时期有两个目标:达到一定程度的客体恒定以及巩固个体化。情感客体恒定的建立,依赖于一个积极的母亲的意象的内化,这个积极的内在意象,包括在母亲身体存在的情况下,使儿童感觉到舒适,允许儿童自己形式自己功能。马勒所描述的情感客体恒定,与皮亚杰的客体永久性不同,后者指16-20个月。马勒所说的客体是只母亲而非生命客体,只是一个暂时性投注,而皮亚杰认为那时永久性客体。超我的前体开始形成,自我的功能也得到很大发展。发展的自我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处理攻击性内驱力。现实原则逐渐取代快乐原则。自我有能力增加现实检验。这个时期,仍然处于发展的肛欲期和依底菩斯早期。一些儿童会主动地找父亲,很可能是由于害怕母亲对于他们的再吞噬。从内心与母亲分离的过程还在继续,并且,否定性此时似乎对于儿童的进一步发展是必须的。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