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精神病院编译小组 编译2000年3月目 录难以言说的言说(代前言)奥克夫人的案例…罗杰斯著 张洪喜 译罗杰的案例………莫萨克 著 沙 宴 译马莎的案例………埃里斯 著 李小龙 译一名六个月婴儿的案例…萨维等著 邬劲 译N女士的案例……科文斯著 李孟潮 译几个对家庭治疗有用的故事…马斯等 著 李孟潮译后记下期内容难以言说的言说 心理治疗怎么做?拿句老话来说,叫做“小曲好唱口难开”。说好唱,是因为心理治疗天宽地阔,各家各户门派林立,背几个定义,找些稀奇古怪的说法来凑凑热闹殊非难事。难开口,是说要把曲子唱得好,让听的人喜欢,听了之后消愁解闷,实在并不容易。记得十多年前初读弗洛伊德,侃起来也是满口意识潜意识、本我超我之类,弄得别人云山雾海,连自己也是玄之又玄,不知所终。等到咨客坐在面前,才知道满不是那么回事。你在一门心思钻牛角尖想咨客的俄狄浦斯情结,咨客则在述说他睡不着觉,每天要洗几十次手,碰上人多的场合就害怕;你大谈潜意识冲突,咨客边听边点头,末了告诉你下次他不来了,治疗关系就此结束。 古时候做学问讲究师承,那原因据说是有些东西自己从书上看不来,须得由老师亲手点拔,口耳相传,得之于意,会之于心,方克有成。这法子虽说不错,却终究有限,孔子门人三千,以他一人之力,得意弟子也只七十二人。退而求其次,最可用的方法还是去看文字记录。但文字记录也有分别。孔子有个弟子叫樊迟,他有一次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另一次他又问,孔子说是“爱人”。夫子何以对同一个人要变着花样来解说“仁”,想来恐怕与樊迟这人的性情、问仁当时当地(here and now)的情景、乃至夫子眯起眼打量樊迟的反移情倾向不无关系,其间的分别从文字上就很难看得明白。陶渊明饮酒赏菊,自谓不以心为形役,隐士高人做得有滋有味,笔下一不小心做出一篇《闲情赋》,痴情流溢,被后人指为白壁微瑕,其间关节,怕只有他自己说得清楚。中国人大多是讲究悟的,传承下来,就有了“谁缚汝”三个字成就一代禅宗祖师的公案,这要是搁在外国人,保不准又写出多少本煌煌大作来。 外国人把这些东西写得详细,也自有他的好处。一是前因后果交待得较为清楚,比如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当时是怎样一种情景,咨客和治疗师各是何种心态,甚至咨客从儿时到成年的种种琐碎之事都有记录。有了这些背景,就比较容易明白为何有时治疗师可以对着咨客坐一个小时不说一句话,有时却要去教咨客什么事情他该怎么做。二是技术上好操作,治疗中哪种情形要取哪种位置,需要留心那些方面,话要说到哪个程度,都有规矩;即便讲悟(insight),也是前有解析,后有修通(working through),还可以讲故事,一招一式,法度精严。自然,外国人也不是没有心法,那些绕山绕水的理论和难译难懂的名词术语就是例证。难懂一面表明着尽力要把详细记录中包含的心法说清楚,一面也表明着这心法的幽微曲折,不易言说。但知难而进,精神实属可贵。 辛弃疾词云:“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不谙世事,强说愁绪的少年意气固然流于浮躁,然而阅世愈深,却以心法之难了而“欲说还休”,专讲天气,则做艺术家可以,做心理治疗师还不行,因为治疗师的职业就是助人,而他也仍然需要别人的帮助。 那末,就来看看有经验的助人者是怎么说的吧。 (李小龙)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