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友,學友,I Love You- 我為什麼要研究偶像心理學

作者:岳晓东来源:中华励志网 2008-04-18

岳曉東(香港)坐在我后面兩、三米處有一個少女,每當張學友登台時,她就會站立起來,旁若無人地大聲喊叫:“學友”,學友,I love you”。而“學友”這兩個字的粵語發音在普通話發音中很像“蠔油”,所以每當听到她的大聲喊叫,我都會感到無比滑稽。當張學友注意到她,向我們這邊招手時,我注意到那個少女忽然淚流滿面,泣不成聲……1997年1月間,我應一位朋友之邀,參加了香港1996年“十大勁歌”的頒獎演唱會。這是我平生第一次參加演唱會,其經歷令我終身難忘。那天的演唱會在香港紅磡体育館舉行,香港歌壇的風云人物几乎全都出席了。這當中包括素有“四大天王”之稱的劉德華、黎明、張學友和郭富城之類的男歌手,還有梅艷芳、鄭秀文、莫文慧、陳慧琳之類的女歌手。那天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館內的熱烈气氛,而不是什么人唱了什么歌,得了什么獎。我發現,每當一個天王級的歌星登台演唱時,台下的歌迷們就會扯出各种大幅標語,上書其名,或書“我愛你”,“我們永遠支持你”之類的話語。他們一邊歡呼,一邊還手舞著熒光棒,為其偶像的演唱助興。其熒光點點,与舞台上的燈光變幻遙相呼應,煞是風景!我還發現,這些歌迷都坐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很規整的方陣。每當一個歌星登台時,他們就會有規律,有節奏地一排排起落于座位,造成一种波浪起伏的感覺,令人憊受感染。令我詫异的是,有一個天王歌星的方陣竟完全由一批“師奶”(中年婦女)歌迷組成,她們在自己偶像出現時,也像其他年輕歌迷那樣盡情地歡呼,揮動瑩光棒,并隨著大家有節奏地起落于座位。更令我詫异的是,坐在我后面兩、三米處有一個少女,每當張學友登台時,她就會站立起來,旁若無人地大聲喊叫:“學友”,學友,I love you”。而“學友”這兩個字的粵語發音在普通話發音中很像“蠔油”,所以听到她的大聲喊叫,我都會感到無比滑稽。當張學友注意到她,向我們這邊招手時,我注意到那少個女忽然淚流滿面,泣不成聲……這一幕幕情景,真是令我大開眼界,贊嘆不已。說實話,這樣熱烈的場面我只有在“文革”中才見過。而今再次体驗,我又深切感受到偶像對其崇拜者所產生的強烈的感染力,那真是一种“上刀山,下火海”都在所不辭的巨大沖動。我也再次感受到偶像崇拜的巨大群体效應,那种效應會隨著參与人數的增加而成倍增長。我開始思索:是什么力量導致人們可以如此狂烈地崇拜一個偶像?是什么因素使青少年如此熱衷于偶像崇拜?偶像崇拜對青少年的自我成長有什么積极或消极的影響?特別是看到我背后的那個女少,我不禁贊歎:她那樣旁若無人地高喊“學友, 學友,I love you”,是什么力量使她在大庭廣眾之下向世人宣告她對張學友的鐘情?又是什么力量使她一再陶醉于那令他人備感尷尬的時刻?我開始自問:作為一個心理學家,我能對此這一切現象做出什么解釋?做出什么研究?或做出什么樣的引導和幫助。對這些問題,我越想越覺得有必要深入研究,越想越不能專心于舞台上的演唱,越想越感到激動……而當演唱會結束時,我又發現門外又兩堆人在互相叫罵,情緒相當激動。原來那是黎明和張學友的歌迷們在互相對罵,几乎要動起手來。這也使我大惑不解:為什么偶像崇拜中會有如此之大的排他性?為什么偶像之間不可以和平共處?為什么黎明和張學友的歌迷們會水火不容?正是對于這些疑問的不斷思考,推動我這些年來做出了大量的有關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研究。漸漸地,我發現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人生成長道路中的過渡性現象,有其必然性和自然性的一面,也有其困惑性和盲目性的一面。對此,人們應采取積极認同和正确引導的態度,而非加以生硬的排斥和拒絕。所以,每當我再想起那個盡情高呼“學友, 學友,I love you”的少女時,我都欽佩她有勇气向世人宣告她對偶像的迷戀。她那充滿激情的聲音,便會不斷地回響在我耳邊,令我也激動不已……當然,我也希望那位少女現在不要再對張學友充滿了激情,而是對自我的人生規划充滿了激情。畢竟人活著,本質上是靠自己的努力去開創美好人生的。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灵家园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