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偶像崇拜心理:偶像与榜样之间

作者:岳晓东来源:中华励志网 2009-02-19

我从来没有把张学友当偶像看,我从来都是将他当做我的一个突出榜样来看待。虽然至今我还没有见过他,但在我感觉中,我们已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了。我时常感到,他就像我的一个兄长……

我觉得我中学的老师才是我真正的偶像,他有才气,待人热情,长像也相当英俊。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他当初教导和指引的结果。所以在我心目中,他是超越一切偶像的偶像…..

以上是两个中学生对自己心目中偶像的描述,它突出说明一个问题:并非所有偶像都给人感觉那样高不可攀,也并非偶像都必须是个名人。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名人可以给人以感觉很平常,很和蔼可亲: 同样,一个平常人也可以给人感觉很非凡,很具有明星气质。

在我对偶像和榜样的研究中,我得出一个结论:偶像和榜样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他们其实是一个蜿蜒不断的连续体,其中偶像中可有榜样的成分,而榜样中也可有偶像的光彩。更具体地说,在当今青少年的偶像和榜样崇拜中,大约可分出四类人物:纯偶像、榜样型偶像、偶像型榜样和纯榜样。

一般说来说,纯偶像包括那些青春派偶像,如大陆的巩利、姜文、赵忠祥、倪萍、董文华等人和港台的刘德华、张学友、黎明、王菲、成龙、张信哲、苏有朋、李玫、张惠妹等人,及美国的杰克逊、麦当娜、里昂纳多、乔丹等人。这些偶像可给少男少女的精神世界带来极大的向往和幻想,甚至沉湎于对这他们的追逐和依恋当中,不可自拔。而在当今社会,纯偶像的出现是与商业包装和炒作密切相关的,其包装形象往往完美于其真实形象。

榜样型偶像包括那些非理想化、非浪漫的社会名人,如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牛顿、恩斯坦、居里夫人、达.芬奇、拿破伦、李嘉诚、盖茨、德兰修女之类的人物。这些偶像虽为社会所熟知,但他们通常不会给青少年带来什么浪漫幻想。他们多以其突出的成就和感人事迹来影响青少年,为他们的自我成长和奋斗树立榜样。所以,较之纯偶像,榜样型偶像主要是靠其个人的气质、成就和人格魅力来感召青少年的。

偶像型榜样则包括那些被赋予非凡气质和影响力的平常人,如那些深受青少年喜爱和尊重的同窗好友、师长父执等。这些人虽然不具有名人的名声和感召力,却胜在贴近青少年,可随时给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与之直接交流思想。所以在青少年心目中,他们也可成为自我奋斗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他们之所以成为偶像型榜样,完全是因为青少年在感觉当中,他们具有与那些明星大腕同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最后,纯榜样包括青少年身边的人物,如父母教师、兄弟姐妹、同窗好友、邻居街坊等人物。他们可能平凡无比,却在生活的具体方面实实在在地引导青少年成长,并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而据我以往的调查,无论是香港的大学生还是内地的大学生,都将父母教师摆在最受钦佩人物之列。这说明,纯榜样人物对青少年的成长仍起重大作用。

划分这四类偶像和榜样人物,可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广泛地选择那些值得自己欣赏和模彷的偶像和榜样人物,而非将他们限定在少数的明星大腕儿当中。换言之,青少年的偶像崇拜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层次化的人物结构,而非建立单一化、极端化的人物结构。这就好比在股票投资当中,只有学会分散投资,才会最大限度地确保投资人的收益。

事实上,我们崇拜某个人,本质上是因为他(她)身上具有某些令我们欣赏和学习的成分。所以,一个人,不管他是名人还是非名人,可以结交到的还是不可结交到的,只要他有令我们钦佩的特质,他就可成为我们的偶像或榜样。同样,如果我们身上具有令他人钦佩的一技之长,我们也可当之无愧地成为他人的偶像或榜样。在这层意义上讲,偶像与榜样崇拜的“大同世界”应是“我学人人,人人学我”的境界。那也就进入了偶像与榜样崇拜的“卡拉OK”时代。[中華励志网]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灵家园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