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曉東(香港)都說偶像崇拜有一種魔力,它可使人情陷於某個偶像人物,朝夕相望而不覺其厭,日夜相顧而不覺其煩。下面僅舉兩個內地少女寫給香港歌星黎明的獻詞為例:在我崇拜你以前,世界是一個荒原,從我崇拜你開始,世界成一個樂園。過去的許多歲月,對我像一縷輕煙,未來的無限生涯,因你而幸福無邊。你女底一絲光彩,抵得住千萬言語,你唇邊燦爛一笑,就是我歡樂源泉。這個世界有個你,命運是何等周全,總盼有那麼一天,我們能有綠相見!這是廣東惠州一位名叫嘉慧的少女寫給黎明的,她在獻詞前還特意加了一句話:給我此生至愛的偶像──黎明。藍天做紙,海水為墨,寫不完我愛你的衷腸。我遏止不盡的情傾瀉在你身上,那散不開的,是太濃太濃的愛,是我對你綿綿的依戀。這是湖南化州一位名叫慧敏的少女寫給黎明的,她的話尤若一曲愛情誓言。每當我看到這兩段獻詞,我都不禁贊歎:這兩位內地少女從未有見過黎明,只是聽過他唱的歌,或是看過他主演的電影,卻可以對他產生如此強烈的迷戀,其魔力何在?心理學又能給它以什麼解釋呢?對此,心理學認為:偶像崇拜是個人認同他人之言行及其自身價值的過程,其核心是在於個人情感和自我認識需要的滿足。由此,偶像人物的形象,可給人樹立生活的榜樣,並使人產生無窮的幻想和生活熱情;偶像人物的言行,也可給人們以極大的力量,使人加以努力地體會和實踐。在此意義上講,生活中需要偶像人物,偶像人物也為生活增添色彩。所以,這兩位少女情迷黎明,完全是正常的情感表露,是其自我成長的里程碑。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成長,不都需要有這種的里程碑人物激勵嗎?但心理學同時認為:對偶像人物的神化會導致狂熱的個人崇拜及個人的自我迷失。也就是說,當我們在崇敬某個偶像人物時,我們不可將其舞台、歌壇、屏幕、競技場或講壇書籍中的形象過分美化或誇張,那樣會使他(她)脫離其生活中的真實形象而成為個人心目中的一尊神。一個偶像人物一旦變成了神,則很容易導致其崇拜者的盲目和狂熱的追逐。其結果,人不但會情迷於偶像人物的外部形象而不得自拔,也很容易自感渺小無比。因此,雖然兩位少女情迷黎明是人之常情,但她們不該過分美化黎明的形象,那樣實在是把黎明當神供了,因而會產生那種“黎明出現是世界由荒原變成樂園的分水嶺”之感。試問產生了這種感覺的人,還怎樣可以自我成長?心理學還認為:個人的成長本質上要靠自我的不斷探索和努力,任何外界的力量都只能起輔助作用,而不能起主導作用。由此,我們崇拜某個偶像人物,本質上是要認同其事業成功的基礎或其人格上的魅力,以獲取個人成長的養分。相反,如果我們崇拜某個偶像人物,只迷戀其外表形象而不重其內涵,則勢必會對偶像產生“太濃太濃的愛”和“綿綿的依戀”。這樣的偶像崇拜可能會對自我的成長帶來巨大的負擔。由此,前面兩位少女情迷黎明可以,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自愛自立。她們只有懂得自愛自立,才能在生活中追逐像黎明那樣的事業成就。總之,上面兩位少女崇拜黎明是青少年情感滿足的需要,也是其心理成長的里程碑。她們愛黎明沒錯,但把黎明當神供就有錯了。畢竟我們喜歡一個偶像人物,本質上還是為了更好地激勵自我和塑造自我,以獲取個人生活和事業上的更大成功,而不是日夜沉迷於“追星族”的夢幻中,磋跎歲月,荒廢青春。畢竟我們活著,本質上是為了能活得更好,更有意義,更對社會有貢獻,而不是為他人的感覺而活著。畢竟我們崇拜某個偶像人物,不是為了貶低自我,而是為了增強自我。畢竟黎明只是一個看得見,摸不著的人物。畢竟……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