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的老乞丐伸着一双裂满口子的手,你忍心拒绝?小姐妹情场屡屡失意,你不给她的“梨花带雨”贡献个肩膀?亲戚在股市上把家底都搭进去了,你不伸把援手?中国人讲究“人情味”,以“铁石心肠”为耻。可是,偏偏有句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俗语,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让人们去批判这些可怜人。这是落井下石,还是理智行事呢? 可怜也得辨真假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本是两方都受益的行为,但有时也让人十分矛盾。一方面,通过助人我们能体会到力量感和道德高尚感。但另一方面,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痛着别人的痛”并不让人好受。而且,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也说明了滥用同情心的坏处。 所以,可怜也要分“真可怜”和“假可怜”。前者是自己经过尽可能的努力但境况仍然不佳,这种“可怜”相当于“可敬”和“惹人怜爱”,求助与施助双方在心理上是平等的,比如地震后依然乐观的四川同胞。后者则是有些人有意无意地放低姿态,用来获取某种好处的手段,比如街头的“假乞丐”。 可怜人有两大可恨 强烈的依赖心是“假可怜者”的“第一宗罪”。他们总是被动地等待别人的扶助,别人热情的援手越多,他们自力更生的意愿就越少,到最后,“可怜人”越来越“可怜”,让援助者“恨铁不成钢”。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喝过“墨水”、四肢健全,却因偷窃被人毒打致残,最后的尊严也难以保全,实在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自私自利是“可怜人”的第二大可恨之处。在所谓“帮人帮到底”的掩护下,有些“可怜人”不仅不顾援助者的处境不断盘剥,还用“可怜相”来抱怨别人不够在乎他,这让援助者感受到“高尚道德感”的失落,并产生强烈的自我责备和自我贬低。许多“老好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朋友借钱越来越“狮子大开口”,可拒绝后自己却像欠了人家似的。 帮人也有技巧 要让可怜者不可恨,需要施助者和受助者两方的调整。首先,援助者要明确自己的帮人界限,学会拒绝,比如借钱只能借短期小额的,小姐妹心伤再重,也不能每天半夜陪她“煲电话粥”。第二,援助者需要有技巧地事先说明自己的能力现状,哪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装装“可怜”也可以。第三,援助者也要调整心态,别把自己当成救世主。 至于可怜之人,一要认识到“自助者天助”,无论有多少好心人,最后的路还是要自己走。二是要充分理解援助者,这是表达感激之情的最好方式。三是把自己的困难分配给多个援助者,减轻对方负担。(丛中)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