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功利心理掩盖了那一缕书香

作者:佚名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1-02-08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读书日”,其意在提醒人们,阅读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天,人们本应品一杯香茗,嗅一缕书香,在春意融融的午后体味阅读的惬意与安详。然而我们看到的,却只是人们对名家推荐书单的趋之若鹜。

三年前的这一天,面对颇想得到其推荐书单的年轻人,中科院秦伯益院士曾说:“我最怕回答两个问题,而且从未回答好,一个是对你影响最大的老师,一个就是哪本书对你人生的影响最大。”人在每个时期都有很多本影响自己的书,每一本都对个人素质的培养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如何能将一生的收获简单归功于一两本“秘籍”?再者,即便学者真能够挑选出有“醍醐灌顶”之效的好书又如何,须知对书籍的理解是建立在个人知识、阅历的积累之上的,面对同一部《红楼梦》,谁敢说一名只读过学校教材的学生能够获得与饱览群书的学者同样多的感悟呢?盲从秘籍、急功冒进的结果,反而可能“走火入魔”,因难以理解书中的深奥内涵而反失对阅读的兴趣。

然而尽管如此,若人人都能遵从书单去阅读那些经典好书,或许学者们还是有理由感到欣慰的,毕竟阅读本身就是积累,一知半解也总强过一无所知。但遗憾的是,尽管每年都不乏热心学者向公众推荐各种阅读书目,我国的图书阅读率仍然连续多年走低。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2016年公布的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户均年消费图书仅1.75本,阅读率为34.7%,比2016年降低了14%。至于不读书的原因,49.4%的人都归结为“没有时间”。

那么,人们的时间去了哪里?中小学生疲于应对各种考试,课余时间也被补习班塞满,“看课外书”通常被视作老师对学生“不务正业”的批评的一种;大学生辗转于各路求职面试之间,忙着考各种专业证书,图书馆的阅览室永远比自习室空旷。而早已脱离学生群体的人们,更是埋首于完成每个月的工作业绩而无暇阅读。现代人面临着升学、工作的各种压力,功利心理和快节奏的生活要求人们的每个行为都必须在短期内看到回报。而读书却是一项长期的“投资”,其“回报”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个人整体素质的缓慢提高,是人格、气质的逐渐升华。可惜,在经济利益至上的价值体系面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期许终究敌不过一纸聘书,精神的宝珠在市场的冲击下不免黯然失色。

功利心理的蔓延,缘于国情,缘于制度。在人口众多,高品质教育资源、工作岗位却相对不足的条件下,唯有统一、严格的考核方式,才能确保资源分配的相对公平。其不可避免的后果之一,是人们将自己完全塑造成应试型人才,而忽略了未加以考核的其他方面素质培养。

然而,社会进步的指标是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而非“考试、工作机器”的批量生产。选拔虽是必然,但标准却未必僵化不变。从去年的90后作家蒋方舟,到今年同样获得清华加60分优惠的四名文科生,高考的周边制度已有所松动。当分数、短期业绩等指标不再是制度天平上唯一的砝码,或许我们可以期望,每一天都成为“读书日”,都能让人嗅到那一缕清新的书香。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灵家园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