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真的脆弱?,重建对高校学子心理状况的信心

作者:胡键 徐滔 林伟健来源:南方日报 2006-09-21

频频的“校园自杀”牵动社会舆论,专家认为大学生心理其实没那么糟,并呼吁——

重建对高校学子心理状况的信心

核心提示

“他能力突出,是个优秀的学生干部,怎么会自杀?”

“她性格和善,与同学相处融洽,没有理由会轻生!”

一些校园过激行为和恶性事件发生后,师生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始料未及、疑窦重重、无法接受”。

就在几天前,北京市发布了一项调研数据。据估算,北京地区大学生抑郁症现患率达到了23.66%,这意味着有不少于10万人面临自杀的威胁。

一次次青春的陨落令人扼腕叹息,“脆弱的大学生”也成了舆论风口浪尖上的一叶孤舟,社会的焦点牢牢锁定大学校园——为什么总有大学生始终走不出心理阴影怪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危机为何如此严峻?拯救大学生心理的阳光之路,该怎么走?

这些问题,不幸的家庭问,高校老师问,专家学者问,仿佛整个社会都在问。

然而,经历了媒体和网络的“狂轰滥炸”后,我们是时候冷静地反思了:高校大学生真的要社会这样小心翼翼地“伺候”着吗?这些即将担当社会大任的年轻人真的这么脆弱,以至于“动不动就想不开”吗?

追问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到底有多糟?

“就像处于放大镜下一样,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总在被毫无根据地夸大,甚至‘妖魔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糟糕!”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邱鸿钟教授对记者斩钉截铁地说。

邱鸿钟的声音引起了各大高校一些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专职教师的共鸣,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被严重夸大和妖魔化了”,他们呼吁重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信心。

华农大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心理咨询师蔡瑾表示,学生有抑郁情绪,感觉到压力很大是普通人正常心理反应。18-25岁是人一生中心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年轻人内心世界日益复杂,不再简单地看待问题,这一阶段也就成了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高发期。

蔡瑾还提醒人们横向地看这个问题:其实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外来工、军人、警察等群体,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同样存在心理问题,不见得比大学生少。

不过,作为人们心中的“天之骄子”,大学生获得了很多优质社会资源,身上也肩负着更多的社会期望,因此他们更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众目睽睽的关注下,容易出现‘鸡蛋里挑骨头’。就像处于放大镜下一样,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总在被毫无根据地夸大,甚至‘妖魔化’。”

广州市脑科医院副主任医生黄兴兵也从病理上作了分析: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以及精神疾病有着显著的区分。考前紧张、失恋后短暂的忧郁等都只是一般的心理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恢复;心理障碍则是指反应比较强烈,持续时间比较长久,本人心理负担比较重的心理异常。如神经症性抑郁症、强迫症、失眠症等,这就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如果患了精神疾病,应以精神药物治疗为主,就必须去精神专科医院精神科门诊进行治疗。

从数量比例上也可以得到一定印证。华师大心理咨询教师李江雪透露,该校有较严重心理问题、需要重点跟踪的新生不到7%,大约30%的学生有不适应、恋家等轻微的心理问题,经过一两次心理辅导都可以很快调整;华农大每年有大量贫困新生,外界普遍认为这类学生心理问题更加严重,但该校学生工作部数据显示,需要重点关注的“心理亚健康”学生比例始终稳定在10%以下。

广外大的许国彬提供了另一个数据比较。他分析说,扩招前大学仍属于精英教育行列,招生人数非常少,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相对较少,恶性事件更是稀有;扩招后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基数增大了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也一下子多了起来。

“如果按比例来算,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没有发生所谓的‘量变质变’。”许国彬总结说。

警惕 社会误解最终酿出什么“恶果”?

“你总说我不好,我再健康也会被你说成亚健康。”

诚然,不能否认,一些作出“高校学生心理怎么啦”发问的人,是出于对高校学生的关心与忧虑,但是当这种发问过分“炽热”,反而会变成一种压力。

中大一位学生的心声就很有代表性。他认为,社会上总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非常不健康,这在自己心中产生了一种“激荡”,于是也有意无意地去“寻找”自身心理问题,“觉得自己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很郁闷。”

该校金艺花副教授用一句通俗的话概括了由社会误解造成的“恶性循环”:“你总说我不好,我再健康也会被你说成亚健康”。

许国彬也担忧现在社会大众包括教育界有将所有问题归结于心理问题的错误倾向。熟悉学生管理的他分析说:“学生出问题,不仅有心理因素,还可能包含思想、政治、道德上的因素,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意志、品质和人格,而教育应是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多管齐下的整体,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

基于对这个问题的反思,各高校在疏导学生时就不单单往心理问题这个“牛角尖”里钻。华农大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姜峰说,必须看到心理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华农大贫困学生比较多,学校提供了大量的勤工俭学岗位,覆盖面几乎为100%。针对他们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学校进行岗前和岗位培训,并有往届从事过勤工俭学的贫困学生“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克服心理问题的过程,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而早在2003年底,团省委就在全省73所高校中启动了“健心工程”,通过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面谈咨询、专家讲座、心理素质训练等形式为大学生扫除心理障碍,并将每年5月25日定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谐音是“我我”,以此提醒大学生关爱自身的心理健康。

解惑 为什么总有大学生走不出“心理怪圈”?

“对一般心理问题若不及时调节和疏导,就可能导致严重心理障碍。”

曾有一名男生小耿(化名)追求其爱慕女生小芸(化名)不成,便恼羞成怒,经常辱骂指责她。某晚,趁小芸单独自习时,蓄谋已久的小耿冲进教室,拎起课桌椅就向小芸砸去,导致小芸背部、肋骨受伤。

事后,小芸的父母坚决要求校方开除该男生,但学校将小耿带到医院,经检测发现其原本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这是广外大遇到的一个案例。广外大党委副书记、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许国彬向记者分析说,小耿父母离异,如果开除他,势必引发他不顾后果的报复,彻底把他推向充满仇视的世界。

学校带着专家到小芸家做工作,让小芸回家暂时回避,由老师进行个别学习指导。小耿也最终接受了该校的心理辅导,矫正了不良意识和行为。如今,小芸、小耿都有了自认为十分理想的职业。

许国彬说,学校的心理教育与咨询有别于社会上的专业心理咨询,需要整合各方力量。有些学生成绩差、逃课违纪、有暴力倾向,渐渐被师生孤立,最初的心理问题如果无人帮助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对一般心理问题若不及时调节和疏导,就可能导致严重心理障碍。”

华农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金艺花副教授介绍,有两类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碰到的人生问题,容易“出事”:

一是特别争强好胜、追求完美的学生,他们期待与现实的矛盾,往往就成为内心苦闷的源泉。二是性格内向孤癖的学生,这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情感轻易不外露。这两类学生恰好又是心理辅导容易忽视的人群:前者不肯“低下头”去寻求心理辅导;后者不敢“抬起头”走进心理辅导室。

此外,被称为“小社会”的大学校园中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大学环境与想象中的世界产生了偏差,他们无法很快地适应环境。一名自杀学生在遗书中写道,“校园是一个尔虞我诈的社会,我无法忍受”。(记者 胡键 实习生 徐滔 通讯员 林伟健)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灵家园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