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与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作者:佚名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0-05-04

维果茨基(1896-1934年)是前苏联著名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其理论对前苏联乃至世界心理学都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维果茨基从其学位论文《艺术心理学》(1925年)到《思维与言语》(1934年)的出版是其理论的形成期,此时也是苏维埃心理学的初创期,当时面临着对旧心理学的批判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建新的心理学体系和教育体系的巨大历史课题。维果茨基1925-1926年分别发表了《反射学的研究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意识》,对反射学和以反射学为基础的行为主义进行了批评,指出反射学无视人的个别差异,对人进行超历史的研究,他们由于没有找到替代元素主义内省法的方法,就放弃了对意识的研究。在对反射学批判的同时,维果茨基注意到了反射理论(不是反射学)的第二信号系统,他吸收了反射理论的框架,指出第二信号系统具有中介性,提出了自己的意识论,进而指出心理学不能与狭义的自然科学同一而视,心理学是以人类特有的历史的、社会的存在为基础的科学。从1927-1935年维果茨基发表了《儿童文化发展的问题》(1928年)、《儿童发展中道具和记号》(1930年)、《行为史试论――猿、原始人、儿童》(1930年)、《教学过程中儿童的发展》(1935年)等大量的论文,系统地阐述了以活动理论、中介理论、内化理论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1](P3)

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苏联心理学内部斗争激烈,尤其。1936-1937年,受形式主义教育万能论的影响,维果茨基的理论被认为是受欧美心理学影响的折衷主义而受到批判,直到1956年苏联党的第20届人民代表大会才对其进行了重新评价。[2](P117-118)这次大会后在《苏维埃教育杂志》上登载了两篇没有署名的文章――《让我们对儿童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吧》、《教育学中个人崇拜的克服》。以此为起点,关于发展的理论的探讨又活跃起来,维果茨基生前的同事及学生也开始了对维果茨基理论的再探讨。[3](P18)时至今日维果茨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西方,并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在日本也不例外,对维果茨基的研究也异常活跃。柴田义松、川野边敏等指出:“维果茨基是与皮亚杰齐名的心理学家,他不仅对苏维埃心理学而且对世界心理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最大的功绩在于最早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从人类的本性出发,对人类精神的历史,以及心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与当时在心理学中占支配地位的生物学自然主义理论相对立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4](P35)维果茨基认为:由于生产工具的使用,引起了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方式,这就使人类心理的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被社会历史文化规律所规定。维果茨基指出: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就个体发展而言,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是儿童心理机能发展的本质动因,只有掌握这个工具,才能使心理机能转化为间接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而高级的社会历史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到头脑中。因此,维果茨基不但摆脱了行为主义的机械主义倾向,也克服了当时无视人与动物本质差别的自然主义倾向,并为西方摒弃个人主义、解决固有观念难以改变的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对日本心理学而言,则扭转了其盲目崇拜德国和美国心理学的倾向。正是对苏维埃心理学和皮亚杰研究的关注,使日本心理学进入百家争鸣的交替期,促进了日本心理学的本土化。纵观日本对维果茨基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3个时期。

一、对维果茨基研究的大量介绍和初步评价

战前日本心理学主要集中在产业和教育两个领域,产业又包括效率心理学和劳动心理学,因此,日苏心理学交流不多。据日本《心理学研究》统计,从1927-1935年共收录与苏联心理学有关的文章22篇,这些文章除一篇以外全部由英文翻译而来,[4](P36)其中守野广之在《心理学研究》第5卷介绍了维果茨基的《思维和言语及其起源》。战时日本心理学和军事结合紧密,主要研究战场心理;[5](P103)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不能和国外进行自由学术交流和信息收集。1945年10月战后第一届日本大学心理年会召开,随后各种分会开始建立,心理学又开始起步。[5](P104)但此时日本心理学向美国倾斜,对苏联心理学介绍不多,1948-1959年以世良正利为首介绍了苏联心理学8篇文章,其中没有介绍维果茨基的文章。[6](P76)

从1957-1959年“岩屋景气”,日本拉开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序幕,日本心理学研究也开始繁荣,与战前向格式塔心理学为中心的德国倾斜和战后向美国倾斜不同。进入60年代,日本则成为各个国家的情报集中地和各种心理学思潮的争论地,即日本心理学的交替期。[5](P104)此时主要是对苏维埃心理学、皮亚杰的研究和对中国心理学的介绍,日本此时也正处于民主主义教育改革的初期,新的教育体制尚处于尝试阶段,亟须借鉴和吸取国外经验,而苏联60年代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丰硕成果。1961-1965年间,维果茨基的《思维与言语》被译到西方,鲁利亚应邀去英国讲学,《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杂志对苏维埃心理学进行了全面介绍并给予高度评价,对苏维埃心理学研究已成为新的潮流。[7](P363)

1962年东京女子营养大学教授柴田义松从英文翻译了维果茨基的《思维与言语》。同年《日本苏维埃教育研究会》成立,其机关刊物为《苏维埃教育研究》,[7](P364)1964年日本民间教育运动的发起者腾田守一出版了《能力、发展和学习》,在此书中他区别了能力、发展和学习3个概念,并对3者关系进行了论述。他在认同维果茨基基本理论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立场:1.发展与教育无关的一面,就是要以内在的发展为基础。进入学龄期的儿童也一样,如果不根据其内在发展阶段,学习就没有效果,因此教育在发展之后;2.发展被内在因素制约的同时,也受先前所受教育的影响,但内在因素则决定发展的道路;3.教育可以消解某些发展,教育和发展可以作为同一事物来思考,经验即学习,教育要面向学习,学习要指向经验[7](P36),腾田守一与维果茨基的不同在于: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应走在发展之前,必须着眼于儿童的未来,儿童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维果茨基强调教育的主导作用;[8](P23-26)腾田则认为发展要通过学习,教育是学习意图的组织,学习是首要和方向性的,[9](P3-7)他更重视儿童主体的能动作用。

1960年3月《日本苏维埃心理学会》成立,其成立刊物《苏维埃心理学研究》(1-2号)发刊,同年10月第一次苏维埃心理学会公开讲座在立命馆大学举行。[4](P37)1966年《苏维埃心理学研究汇编》在1-2号刊上收录了加里培林、谢万诺夫等人的12篇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有多处引用了维果茨基的研究。1966年9月松本金寿出版了《现代苏维埃心理学》,对苏维埃心理学进行了全面介绍。

二、对维果茨基的研究的深化和涉及领域的扩大

1972年底20届国际心理学会在日本召开,苏联以莫洛夫为首的27名代表参加。[4](P38)此次国际会议日本结余经费1050万日元,据此日本设立国际心理学交流基金,主要用于向国外派遣访问学者、留学生和参加国际心理学学术交流,此时日本心理学的国际交流异常活跃。1973年日苏缔结文化交流协定,日苏文化交流进入正常轨道,维果茨基的《艺术心理学》(1971年,柴田义松)、《儿童想象力的发展》(1972年,福井研介)、《精神发展理论》(1970年,柴田义松)、《现代苏维埃教和学的理论》(1975年,驹林邦男)等研究相继被介绍到日本。在日本维果茨基和鲁宾斯坦已被公认为是苏维埃心理学的奠基者,苏维埃心理学为世界心理学开辟了新的道路,在日本和世界心理学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此时在日本关于维果茨基的内化理论、工具理论、发展实质、最近发展区都有大量研究发表,在关注维果茨基的同时对这个学派的其他人也进行了大量介绍,如列昂节夫、达维多夫、加里培林、艾里康宁等。对这个学派内部的争论,横山浩司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指出:“我们要学习苏维埃心理学发展=教育的心理学成果,对维果茨基学派及其反对派,就不能站在任何一方,而是保持虚心的态度”。[10](P175-P178)

此时日本心理学家对维果茨基的理论主要评价为:

积极面:1.过去的发展理论基本上都是从自然的过程、个体的过程来考虑,而维果茨基则主张从社会――历史的过程、人类总体的过程来考虑;2.儿童发展是动态的,儿童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学习的可能性和教育的可能性存在,是实践作用的对象;3.儿童发展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为此维果茨基做了大量工作;4.维果茨基主张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儿童的发展。

消极面:1.把心理过程看成是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不利于创造性的培养,心理发展不是既成社会历史一方、一元机械决定的,而是在劳动过程中使对象变化的同时,自身也在发展变化,不仅是对象的获得,不是对象的创造;2.维果茨基把儿童看成是客观的存在,教育的对象,忽视了儿童发展和学习的主动性;3.没有给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以足够的重视;4.过分强调了人的发展的社会历史性,忽视了人的遗传素质;5.偏重认知的发展,没有从人格的总体上进行把握。[11](P2-270)

这个时期对维果茨基的研究另一个特点就是研究领域的扩大,尤其是在特殊教育领域,维果茨基从1924-1935年共涉及特殊教育的论文56篇,日本学者对维果茨基特殊教育思想的研究散见于各种杂志中,1982年7月,大井清吉、管田洋一郎对维果茨基特殊教育思想进行了总结,出版了《维果茨基障碍儿发展论集》。其内容包括:1.儿童缺陷心理学和教育学;2.障碍儿教育原理;3.重度残疾儿的教育;4.自卑和超越;5.智能缺陷的问题;6.教育困难儿儿童学的问题,共6个部分,阐述了维果茨基以下主要思想:1.在社会关系中研究障碍儿;2.一次性障碍(生物器质性)和二次性障碍(社会性)原理;3.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相结合;4.尊重障碍儿;5.条件反射原理;6.障碍儿的鉴定。维果茨基的特殊教育思想对日本特殊教育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大井指出:“日本特殊教育要认识障碍儿和正常儿的共同性,借鉴维果茨基一次性障碍和二次性障碍的原理,克服对障碍儿的悲观情绪,我们应当从维果茨基的思想中找到对我们国家障碍儿的研究和实践进行质的改革的道路”。[11](P2-270)

三、维果茨基理论在认识研究领域的活跃和对维果茨基的再评价

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心理学者对维果茨基超出平面的研究,开始对维果茨基的理论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研究和把握,力图从维果茨基的个人阅历和时代背景与其理论的联系中来探讨其理论的内在逻辑,此时对维果茨基的研究异常活跃,尤其是认知领域。“在认知领域,认识发展心理学,甚至一般发展心理学领域,现时代没有比维果茨基的理论影响还大的人,人类认知发展心理学必须重视社会、文化的要因,这样的认识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在比较文化认知心理学里,为了阐明个别差异的产生,采用了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理论上则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现代认知理论吸收维果茨基理论内核的理论统称为社会建构论、文化心理学等,他们沿着各自的方向进行理论的建构和验证,与其说已成为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潮流,不如说已成为最主要的潮流”。[12](P230)

此时,对维果茨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维果茨基理论的整体把握:1997年1月中村和夫出版了《维果茨基的发展论集》,力图阐明维果茨基理论产生的内在逻辑和现时代维果茨基理论的发展,本书包括:(1)初期维果茨基意识论的特征,中村指出:“维果茨基初期的意识论在思维和言语的对应问题上存在着缺陷,维果茨基的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还没有完成,还在建构中,但我们已窥见科学心理学产生的可能,今天的心理学出现多元的趋势,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当然不能分析现代心理学的所有动向,但要把握这些动向的本质,维果茨基的理论则最为有效;[13(P114-137)(2)20世纪初期心理学危机的分析:维果茨基在1926-1927年写的“心理学危机”的含义在1982年才公开发表,在这些手稿中维果茨基分析了精神分析、格式塔、反射学和人格主义心理学危机的样态,中村和夫指出这正是维果茨基理论创建的动机[14](P182-193);(3)文化―历史理论中苛勒类人猿智能研究的意义;(4)言语中介和儿童高级精神机能的发展;(5)最近发展区概念的理解;(6)人类具体科学的构想;(7)维果茨基的理论是活动理论吗?[14](P221-233)

2.对“最近发展区”概念的理解:日本学者对最近发展区概念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两点:在儿童的发展中强调教育的主导作用;教学必须与最近发展区相适应。中村和夫认为这是对最近发展区概念做技术主义理解,尤其是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及教学与之相适应有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在学校中科学概念教授和学习的前提下。

3.对维果茨基学派发展的关注:此时期日本学者非常关注这个学派的发展,尤其是列昂节夫、鲁利亚和巴夫琴的研究,日本有许多学者模仿巴夫琴有关言语的研究对幼儿言语的产生、发展的年龄特点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4.维果茨基的理论是否是活动理论的争论:80年代中期以来围绕维果茨基的理论是否是活动理论争论得非常激烈,高取认为:“维果茨基对活动理论的形成贡献最大”,“维果茨基的理论的本质无论如何都包含活动的概念”。[13](P114-137)庄井也认为:“活动理论的产生,维果茨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活动理论是维果茨基理论的核心”。[13](P237)佐藤也认为,活动理论是维果茨基理论的核心概念。中村和夫等则认为,在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里,人类固有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和言语结合后才得以发生的,正是由于言语的媒介才得以发展,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本质因素是言语(记号),而不是对象活动;他进而指出,维果茨基的理论里当然有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劳动(最本质的对象活动),正是劳动才是进化的本质,但是维果茨基把劳动(对象活动)作为本质因素来考虑,只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而原始人向现代人进化过程中,在心理学最重要的领域――儿童的发展中基本没有涉及。

可以说目前这场争论还没有结果,笔者认为,维果茨基的中介理论、活动理论、内化理论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过分强调一方或忽视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对维果茨基理论的理解和研究。同时我们也看到,关于对维果茨基的研究,日本确实聚集了一大批极有造诣的心理学家,其中有许多人也正处于学术研究的巅峰,我们期待着对维果茨基研究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柴田义松,川野边敏.苏维埃教育学一理论和制度[M].京都:新读书社,1979.

[2]村井润一.发展理论[M].京都:ミネルケァ书社,1977.

[3]彼德洛夫斯基.苏维埃心理学史[M].木村正一.东京:三一书社,1969.

[4]松本金寿.教育心理学[M].京都:新读书社,1974.

[5]心理科学历史研究会.日本心理学史的研究[M].东京:京都法政出版,1998.

[6]明治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纪要.苏维埃心理学中发展的问题[M].东京:明治大学出版,1976.

[7]滕永保.儿童心理学的进步[M].东京:金子书社,1966.

[8]岩崎茨男.儿童发展和教育基础理论[M].东京:岩波书店,1975.

[9]滕田守一.能力、发展和学习[M].东京:明治图书,1964.

[10]横山浩司.苏维埃心理学[M].东京:艺林书社,1982.

[11]大井清吉,管田洋一郎.维果茨基障碍儿发展论集[M].东京:明治图书,1982.

[12]东洋繁多进,田岛信元.发展心理学手册[Z].东京:福村出版社,1992.

[13]高取宪一朗.维果茨基与皮亚杰活动理论的展开[M].东京:福村出版社,1994.

[14]中村和夫.维果茨基发展论集[M].东京:明治图书,1997.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灵家园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