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与强化策略
一个完整的动机激发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内在需要、外在诱因与自我调节的作用。这样,动机可以定义为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需要与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
1.内在需要的尊重
行为的动力源于内在的需求,需要引起目标导向的行为,最终满足个体需要。
个体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有不合理需要与合理需要,有低层次需要和高层次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当低层次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之后,人们才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反之,如果低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一定的满足,他就会放弃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而去追求低层次的需要,而那些已经满足了的需要则不再起激励的作用。另一位心理学家阿德弗则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的需要、关系的需要与成长的需要。当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便会产生成长的需要,主要指个人工作的创造性、发展前途的追求、所作出的努力等。他认为人的需要不一定严格按由低到高、逐级发展的顺序,而是可以越级的。这不能不说是进步。作为教师,始终不应该忘记,讲台下的学生有以下种种自己的需求、愿望。
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觉得承认自己学习中的漏洞和与人交往中的过错是很平常的事,从而有勇气迎接各种挑战(安全感);能够获得教师的信赖、同伴的友谊,感受到班集体生活的温暖(归属感);
感到自己通过努力,完全有能力完成学业(自信心);
渴望拥有参与班级管理、选择课堂活动的权力,自己的事能够自己做主,同时也能够影响别人,等等(自治欲)。
上述种种愿望都应当得到教师应有的尊重和满足。譬如,面对学生的心理安全需要,教师要示范敢于冒险的做法,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知;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一旦学生陈述其观点,就必须倾听并尊重这些观点;当学生没有达到与其他同学一样的发展水平时,切勿羞辱他们等。一旦学生的合理需求得不到必要的满足,有时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塞利格曼(Seligman)和梅尔(Maier,1967)曾用狗做了一项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这种电击。多次实验之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是因为多次努力尝试失败之后,感到无助、被动、绝望、沮丧,最后干脆放弃努力。
2.外在诱因的设置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的外部因素主要有教师的期望、强化的运用以及教学活动本身的性质等。
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Rosenthal,1968)等人曾经对小学各年级儿童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他向教师提供一份名单,说名单上的“这些孩子有发展的可能性”。实际上,这份名单是随便抽取的。八个月后,教师就像预期的那样,发展了这些孩子的智力。实验结果表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了影响。教师会根据自身的观察及来自他人的信息,对学生形成不同的期望,并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不同的活动、给予不同的指导和评价等,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教师的暗示,内化了教师的期望,激发了内在驱动力,进而产生并推动他们实现教师期望的行为。罗森塔尔效应提示我们应该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向学生倾注真诚的爱心和良好的祝愿,并学会欣赏每位学生的进步,从而与学生一起共享进步的快乐。
学生的学习常缺乏一定的持久性、稳定性。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施以一定的强化刺激,既可以使用奖赏性刺激物激起学生某种行为动力,这些奖赏如分数、自由活动时间、奖品、欣赏、表扬或荣誉等;也可以通过取消不愉快的刺激物来激起学生某种行为动力(这与惩罚完全不同)。如一位小学教师将班里四个“最不受大家欢迎”的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的左下角,让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来督促、评价他们,一节课内表现好的,在其名字旁边打“☆”,一天下来谁的“☆”多,就给谁一颗“金星”,连续一个星期表现突出的还有嘉奖。强化物的选择要注意因儿童的年龄特点而异。对于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教师的积极关注,倾听学生的发言,观察学生的行动,保持目光接触,表示对某些特殊言行的赏识,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期望。既不能一味的批评,甚至惩罚,也不能一味赞美、评判。赞美者即评鉴者,占居裁判的位置,居高临下的审判,不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对学生来讲都是一种威胁。忽略更是无情的杀手。在课堂强化的安排上,要适度,从连续到间歇,穿插进行避免强化手段单一,使用过于频繁、急切。
强化物有外在的与内在的之分。所谓内在强化物就是学习活动本身。学习目标本身切实而明确,又具有挑战性,学生对目标达成有信心;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吸引力;学习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富有趣味性。教学活动充满真的启迪、善的诱导、美的韵律,必然能“抓住人心”,达到慑人心魄的忘我迷恋程度。由此,学生就不再仅仅为外在的分数、名次、称号所吸引,而真正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不少学生迷恋某些学科的学习,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为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异乎寻常的教学魅力所吸引。
3.自我调节的作用
有的学生将分数看得很重,有的学生却更看重教师的关注、同伴的友谊、归属需要的满足。内在需要的激发与外在诱因的设置都离不开学习者的自我调节。自我调节介于动机的内在起因与外在诱因之间,成为联结内在驱动与外部奖惩的桥梁。
自我调节涉及自我问题的确认、预期目标的设置、行动策略的选择、行动效果的监控与反思、自我效能与意志力等几个主要环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自我指导来强化自我调节意识。比如:
我的问题是什么? 确立要解决的问题
我为什么会这样? 归因分析
我该怎么办? 寻求方法
专心想一想! 集中注意力
做做看! 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
我做得怎么样? 自我评价
在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时,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增强自我效能感,磨炼意志品质,培养耐挫心,并对学生进行学习成败的归因训练。如果学习者通过归因认识到自己的失败是由于努力不够,那么他会产生后继行动中更加努力的内在要求,相反,如果他通过归因认识到自己的失败是由于缺乏能力,那么他会降低自己的期望水平,使之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