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群体心理应激行为调查结果出炉

作者:董毅然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1-02-08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关于中国青少年群体心理应激行为特点研究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 ■供图Imaginechina

“本研究通过中学生心灵小镜子的折射发现,如果我们只注重中学生个体行为、家庭和学校环境问题,而不去关注和解决一般性的社会问题(如公平),我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就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努力就会付出更大、更长远的代价。”

中科院心理所张建新研究员如此评价社会贫富差距和官员腐败事件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而让他忧心忡忡的事实,则来自心理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对青少年心理行为特点及应对方式的研究。

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资助项目子课题的负责人,张建新研究员主持的课题组从2000年开始,对全国七个省市3000多名从初一到高三的学生进行了心理测查。该研究结果揭示,影响当前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首要因素来自学习压力、与异性朋友的交往、以及社会的贫富差异;这些首要因素又衍生出如下几个次级因素,如与父母发生冲突(多数是因为父母对学习的强烈要求和对交友的干涉),与同伴产生冲突(多由于学习竞争、消费水平的差距、异性交往的竞争等)。

贫富差距、官员腐败实实在在地对中学生的言行和心理造成冲击

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一方面受到所处家庭、学校小环境中的学习压力、人际冲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社会大环境中的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后两种事件与中学生的生活距离遥远,所以在讨论心理健康问题时,多从小环境入手,而相对忽略大环境的作用。但是,在中学生们的眼睛中,它们却并不遥远。张建新认为,这些社会大环境事件“实实在在地对中学生的言行和心理造成了冲击”。

中学生们可以切身体会到彼此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贫富差距,比如,每日口袋里带的现金的多少,学习用具以外生活用品档次的高低(如MP3机、手机),是否有车接车送、车的等级等等。

而对于官员腐败事件的影响,“我们在中学生的心里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影子。贪官们动辄贪污上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元,而且不只是单个案例。这些事件在政治生活日益公开化的今天,通过各类媒体、家长、老师、同学之间口耳相传,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心灵中留下了对社会公正、公平和诚信的疑惑,对他们形成中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腐败现象让中学生找到了挑战秩序和规范的现实依据

张建新告诉记者,一些中学生在这种大的背景影响下,为自己对家庭和学校的逆反行为找到了这样的借口:即使我服从社会公认的规范,我只不过是一个老实人,但老实人在我们的社会是要受气、吃亏的。他们心里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这正是社会大环境发生的种种事件在他们心理所产生了折射而已。

贫富差距对青少年的影响,实际上由于官员腐败事件相联系起来。中学生目睹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后,会形成这样一种联想:为什么别人那么有钱,因为他们具有权力和社会地位,而我自己为什么没有钱,就是因为我没有权力和社会地位;而官员腐败恰好为这种观念做了强烈的注脚,从而加重他们对社会公平和诚信的负面印象。

从中学生的观念里就能看出对弱势群体关注的长远意义

张建新说,我们完全可以假设,当这些中学生长大成人、成为社会的主流时,现在所形成的印象和观念必然会留有难以磨灭的阴影。有些人会得到官位,他们就难免心生贪念,因为自己的行为可以带来哪些好处,这在自己小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有些人则会继续做一个平民百姓,但他心中的不满将会不断积聚、并寻找发泄的机会。这些都是社会不和谐的心理根源。所以,从对中学生的这项研究可以看到,要想塑造和谐社会,对弱势群体加以关注、消除官员腐败、增强青少年对社会公正、诚信的信念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当然会影响到孩子,可以想到将来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所以,这些问题即使现在不能完全解决,也必须想办法踏踏实实地去做改变的努力。”张建新建议说。

中学生面临人际关系处理困难

调查还发现,人际冲突成为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很多中学生是城市独生子女,一直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在学校中的竞争甚至攀比变得非常激烈,于是和他人相处时就不再那么顺畅滑润了,经常不能很好理解对方的做法。

这导致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出现,“一方面,中学生在有关人际关系的知识方面似乎什么都懂,比如社会上的不正常现象,为人处世的潜规则等,他们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另一方面他们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却又根本不懂如何去处理,不知道应该遵从怎样的礼仪、道德和规范”。

四成被调查中学生有强迫行为倾向

该调查结果还显示,有40%的被调查中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强迫行为倾向,即他们觉得自己常常要做一些不感兴趣、不是发自内心愿意去做的事情。

张建新研究员举例说,以前对于过年过节,孩子们都是非常渴望向往的,比如全家团聚、放炮竹、点灯笼、熬夜吃年夜饭等。而现在很多中学生对过年过节心生烦恼,已经习惯化的学习生活被打断,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而且一想到自己还有中考、高考的目标,他们就会强迫自己与节日的气氛脱离开来,将自己拉回到学习的惯性轨道上。这种不由自主的想法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强迫观念和行为的倾向。中学生本来应该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而变成了单一的、程式化的行为模式。

他认为,如果在正常的环境下,小孩的成长过程应该是非常丰富的,兴趣比较广泛,认知能力比较开阔。人生的很多生存技能,不能通过强迫灌输学到,而是要在青少年探索外部世界活动中才能主动掌握。很多学生非常被动的学习方式,会导致行为朝强迫、被动的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造成自身创新能力的缺乏。

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存在着强迫行为模式。目前不管父母的职业是白领、蓝领还是知识分子,统统都要求孩子达到一个难以企及、但又很模糊的成功目标。而一些中学生也为自己制定了不太现实的目标。这些目标过于单一(考大学、出国深造),中学生个人发展的大环境又太过狭窄和限制,所以,所有孩子都被塑造为一种发展模式。当在激烈竞争中,一旦拼命努力还是不能实现相应的目标时,他们就会在情绪上表现出焦虑、抑郁,行为上出现强迫和冲动。

■专家简介

张建新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灵家园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