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丹
原题: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摘 要:内隐学习的研究历经三十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极大地冲击了以理性思维为中心的“学习观”,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将内隐学习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阐述了内隐学习在语文词汇、语法、语感和迁移等方面的体现并加以解析;进而探讨了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意义,具体表现在:应使师生充分认识到内隐学习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将语文教学与认识客观事物、进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以及在课堂中恰当运用暗示教学等。
论文关键词:内隐学习;外显学习;语文教学
人类的认知活动是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的统一,两者相互独立,相互依存,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在中外传统教育与学习理论中,关于学习是有意识的经过意志努力的认识过程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深入人心,而内隐的无意识的学习则自然而然地被长期忽视。直到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Reber发表题为《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Implicitlearningofartificialgrammars)的研究报告后,才开始了对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经过三十几年的努力,内隐学习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给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以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为切入口,将内隐学习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探讨其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及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的新思路。
一、内隐学习理论
(一)内隐学习的概念
内隐学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Reber通过人工语法学习实验首先发现的,他将其界定为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①。相对于问题解决、思维决策等需要经过意志努力来完成的外显学习而言,在内隐学习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内隐学习研究领域的界定通常有三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内隐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是意识不到的,至少被试对所学到的东西不能提供言语说明;第二个标准是,被试学习的信息教简单的联想或频率计算更复杂;第三个标准是,内隐学习不涉及有意识的假设检验过程,而是作用于刺激的认知加工的伴随结果②。
一个小孩子从出生起的六年时间里,不需要他人的有意识的指导就能将母语讲得相当地流畅,并能掌握正确的语法;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可以一眼认出自己的朋友,却并一定能清晰地表述出他的五官特征。而当你试图说出依据的原理或规则时,却可能难以说清楚。这些都是个体通过无意识的学习完成的。
(二)内隐学习的特征
首先,内隐学习具有概括性。即内隐知识容易一般化和普遍化到其他结构相同的新情境中去,且显示出良好的迁移效果。其次,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内隐知识能自动地产生,而不需要人们意志努力去发现任务的隐藏规则,它的学习结果不能被主体意识到,但却能在适当的情境下自动激活,自行发挥作用。第三,具有抗干扰性。内隐学习不易受个体学习动机、情绪状态、年龄和环境等的影响,比外显学习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与持久性。第四,信息的贮存容量很大。记忆负荷量的变化会对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记忆的材料越多,对外显记忆的保持量影响越大,而内隐记忆却不受材料数目增加的影响。
二、内隐学习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内隐学习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体现
1、关于词汇学习
词汇是构筑语言大厦的基础,只有掌握相当的词汇量,并能熟练准确地理解运用单词,才能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词汇效率”观点认为,在阅读时,如果儿童的单词再认过程快而且自动化,那么,他们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文章的理解上。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儿童掌握大量的词汇是必须的。
孩子对词汇的学习并不全是通过教师和家长对特定词语的讲解和指导来实现的,而且,这种方法易使孩子习得消极的词汇,而非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的积极词汇。所以,我们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处于语言学习的环境中,将外显的指导和内隐学习结合起来。著名教育学家卡尔•威特倡导用讲故事、读童谣、教孩子认识周围的实物等方法来丰富儿童的词汇。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的名称、特点讲给孩子听,给他们念各种故事和童谣等,这样他们就在不知不觉中接触了大量的词汇,即使是听过就忘,也并不说明这种学习是徒劳无益的,它以内隐的方式存在着,孩子们只要经历过、学习过,就会受其影响并且有所提高,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2、关于语法学习
在母语的习得过程中,婴幼儿一开始学说话往往是不和语法的,但却能逐渐地变得合乎语法,并能准确地表达;而孩子本人却并不了解语音和语法规则,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学会的。即使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许多语法知识也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获得的。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内隐学习的过程。教师除了要给学生讲解语法规则外,还应让学生多读、多听、多看,只有这样,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才会有一个自动化的过程,才能在听和写的过程中不需要考虑用什么语法规则来组织语言,凭内隐知识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到。
3、关于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书读熟了,自然而然就能理解了。这有一定的道理。大声诵读以至反复吟咏,容易入境入情,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帮助理解。对小学生来说,出声朗读可以集中注意力,用书面语言规范口头语言,同时训练语感,天长日久,在不知不觉中,其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会得到培养和提高③。由此可见,语感的获得就是一个内隐的过程。虽然学生不知道这种规则是什么,但凭语感也可以知道哪句话是对的哪一句又是错的;然而,他们却并不知道对与错的原因,只是读起来觉得少了或者多了点什么,抑或是觉得不对劲、不舒服。如在做词汇辨析等困难选择题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无法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相关知识予以准确分析,他们在不知道如何区别几个近义词汇的情况下,往往凭“直觉”做出判断,这种直觉也就是语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4、关于迁移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被意识到,也可以在无意识中产生。有人认为,以内隐方式获得的知识,具有广泛的迁移效果,能实现跨领域的迁移。从语文学习中习得的抽象规则能够自动地去控制处于新情境下的行为,甚至学生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新刺激与先前的学习之间的关系。如学生在进行大量阅读的过程中,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同时也内隐地掌握了观察的方法,于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便能更自觉、更细致地去观察,并将所见所闻用优美的词句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同时,学生还能感受、体验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和审美情趣。这些都是外显迁移和内隐迁移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内隐学习理论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证据极大地冲击了教育的固有观念,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无需意识努力的内隐学习的重要性。它为语文教学提供的启示就是,如果只一味地靠外显的方式去学习语文,仅仅重视规则化、逻辑化知识的传授,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内隐学习理论在给当今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的同时,也为新的教学方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1、在语文教学中,应使师生充分认识到内隐学习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往往采用条理化、逻辑化的外显教学方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容易厌学,且难以真正掌握知识。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内隐学习可以让学生确立一种“任何学习方式都是有效的”观念,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如在阅读技巧、写作技能的学习中,学生容易出现一个“高原期”,从而产生失望、焦虑等消极情绪,既不利于个体健康,也不利于学习。从内隐学习理论来看,这一时期个体内部或许正内隐地进行着不为人知的整合操作,学生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练习曲线上高原期之后作业绩效猛增可以证实这一点。也就是说,重复练习虽然表面上没有多大的效果,但其实学生已经在无意识中提高了理解与运用的能力,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知道了这一点,就应教导学生积极地看待“高原期”现象,认识到内隐学习的存在,更加努力地学习以缩短这一阶段的进程,实现学习成绩的质的飞跃。
语文学习中内隐学习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感的获得。语感是对语言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在内的综合的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④。人们获得语感的过程是自动的,并且能广泛地迁移到其他的言语活动中去。所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吟咏”等教学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的,它是通过对刺激材料的频繁接触,加深学生对刺激的印象,形成虽不能言明却可以指导言语理解的内隐知识,其本质就是通过内隐学习使学生获得语感。有了较强的语感,学生就能更加灵活、自如地来理解和运用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内隐学习的特点,让学生在更加宽松、自然的环境下来培养语感,学习语文。这也为当前的“减负”工作提供了一条思路。
2、将语文学习与认识客观事物结合起来,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
学生是在学习语文中认识课文描述的各种事物的,同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又能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语言文字。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注重对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助于内隐学习效果的实现,知识的大量贮存将产生积累效应。学好语文关键的两条,一是广泛的阅读,二是投入生活的海洋之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优秀文学作品的积累对学好语文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生活,学生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得有趣味,才能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鉴赏力,才能更加热爱生活和善于品味生活。内隐学习研究表明,许多高级规则的掌握离不开知识贮存所产生的积累效应。可见,在实际生活中积累知识经验的重要性。
3、将语文学习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的内隐获得
语文教学倡导“从文入手,以文悟道,因道学文”,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要将语文学习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就要善于“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一为教育学家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有的寓思想教育于童话、寓言、散文等各种形式之中,有的在写人、叙事之中蕴含着为人处事的道理,有的在写景状物之中陶冶爱美情趣等。思想教育的内容散见于一册册教材和一篇篇课文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不同于思想品德等学科的思想教育,它不是直接灌输的,而是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靠语言文字的感受力,通过熏陶感染的方式进行的。重要的不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经历受教育的过程。通过优秀文章的教学和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教学的意义除了让学生掌握语法规则,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感染学生,将德育、智育、美育等融为一体,于潜移默化中益智、染情、添趣,提高教学效益。
4、重视情境的设计,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暗示教学
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洛扎诺夫创造了暗示教学法,它主要利用暗示手段,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暗示的过程主要是内隐学习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创造和组织学习环境,采用音乐、语调、游戏等,使学生在舒适、自然、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环境的熏陶。通过角色游戏、戏剧小品、音乐欣赏等来组织教学,既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又在无意识中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在课堂环境中,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态度等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绪,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并加以恰当运用的。
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对我国的语文教学有很强的启示意义。但内隐学习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这一研究思路对我们的启示是,语文学习中有很强的内隐学习成分,那么,就要研究语文教学中什么样的外显指导和何时使用外显指导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怎么将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及尝试制定出一套测评学生内隐知识的问卷或具体观测指标以利于对学生的全面理解和因材施教。这些都等待着我们去探求。
注释:
①刘耀中.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6).P42
②杨金鑫.内隐学习研究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2,(3).P42
③崔峦主编.小学语文教学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④杨金鑫.内隐学习研究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2,(3).P43
参考文献:
[1]张一中,王笃明.内隐无意识加工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2]刘耀中.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6)
[3]杨金鑫.内隐学习研究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2,(3)
[4]崔峦主编.小学语文教学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杜秀芳.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Z2期
[6]班华.现代德育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