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总闯红灯? 忍耐极限与外国人不同

作者:佚名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1-02-08

两个多月开出十万张罚单

近日,南京媒体爆出“惊人”消息,公布了南京治理行人及非机动车闯红灯的结果,从3月1日到5月28日,近三个月,交警开出十万四千多张罚单。交警说,有时一个人闯红灯,后面跟一串,甚至来不及处罚!有网友直接在网上质问:“十万人闯红灯受罚到底说明了什么?难道是南京人没耐心吗?”

无独有偶,5月23日,同济大学召开了一个有关交通的研讨会,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李克平坦言,目前上海的红灯时间明显过长。“国外的交通信号设置要建立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德国人忍耐红灯的极限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这些国家的红灯时间绝不能超过市民忍耐的极限,而我们国家却从未做过相关调研。”

中国人是因为“忍无可忍”才闯红灯吗?

在国内,同济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研究生曾专门到各大路口进行调查得到的数据,有的路口红灯时间竟然达到126秒。”所以有专家指出:红绿灯间隔时间设计不合理是造成行人乱穿马路很难解决的原因之一。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孙向红博士也认为:“对于红绿灯,我们要提出一个‘最佳等待时距’,就是应该通过实验证明,人对于等待红绿灯所能忍受的最长时间,而且务必在设计红绿灯等待时间时,将时间保持在最佳等待时距以内。否则,让行人超出忍耐极限而遵守交通规则是非常困难的。”

其实,即使是最长的126秒,也不过只有2分多钟而已。还不够早晨上班的女孩子吹干湿漉漉的头发。这个在镜子前“弹指一挥间”的时间长度,为什么在路口会让人焦躁不安呢?

5种时间“错觉”导致相反心理感受:短的觉得长,长的反而短

虽然有诸多因素决定人的忍耐极限时间,但孙向红博士认为,人在“等待”这件事上往往都是有“共识”的,“人对‘时间知觉’是有一般性认识的,比如对较短的时间常常会高估它,对较长的时间常常会低估它。”也就是说,对于较短的时间,人的“感觉”会比实际时间长。而对于较长的时间,人的“感觉”往往会比实际时间短。

那是因为人们在等待时间时,心理上有有两种维度:实际等待时间和感受的时间,实际等待时间是客观的,而感受的时间则是主观的。研究人员发现,有5种情况会使同样的等待时间让人“感觉”更长:

空虚的等待时间更长。静止中的等待是空洞无聊的,这种空虚的感觉会增加人的主观感受的等待时间长度,令人觉得“度日如年”。

焦虑使等待更显长。等待会使人的焦虑心情发展起来,随着等待时间的延长,焦虑心情会加剧,使等待显得更长。

言而无信、没有解释使等候更长。预见中的等待可以接受,相反,言而无信会使人感觉等待的时间更长。

遵守规则的等候不显长。顾客按照顺序接受服务是一种公平原则,如果等待是有秩序的,顾客的焦虑心情会缓解,可以安心等候。反之,如果等候中有人不遵守规则,其他人就会从平静的等待变成相互竞争,造成心理紧张,从而使等待变得更长。

等红绿灯更多是因为前两种原因造成的时间“延长”。

忍耐力长短要分对机器还是对人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场合都会考验人的耐性。比如在自动提款机前等着取钱、在售票处等着买票、在电影开场时等着入场等等,而人对于机器的忍耐时间和对于人的忍耐时间也是不同的。

孙向红博士指出,通过实验表明,人们在与计算机的交互过程中,往往显示出不耐烦。当你打开计算机的“搜索”引擎开始找寻所需信息时,也就是对计算机产生任务依赖时,总会觉得不耐烦而嫌计算机太慢。因为人们心理常常会觉得“这是计算机啊,这是机器啊,怎么可以这么慢呢?”恰恰相反的是,如果我们拜托另一个人帮我们查找一些信息时,往往会变得耐心许多,因为我们会在心理对自己说“对方是人又不是机器,当然不可能太快了,找东西会比较慢的。”

等待之难,深层原因在于不能控制,丧失安全感

人们往往认为等待让人着急的原因很好解释,因为“时间就是金钱”,“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但是,时间是客观的,人们对时间的感受是主观的,人们为什么会对时间价值作出这样的判断呢?

除了因为量化时间、目标紧张程度不同造成的急躁外,心理学家还给出了另外的解释:

等待会使人承受经济和心理上的成本,使人体验到相当大的压力,关键因素在于等候的人不能确定必须等待的时间,缺少对等待的控制感觉。这种控制感越弱,人的安全感就越低,从而引起恐慌和焦躁的情绪

另外,如果当顾客越是认为服务提供者能够对延误进行控制时,他们越不能忍受等待。顾客对于他们认为服务提供者所不能控制的等待,可以忍受相对较长的时间。就像著名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的那样:“烦躁产生于对时间流逝本身的关注。”

■延伸阅读

中国人的“片刻”有多长

刚到中国的老外经常对一种现象困惑:中国人说了“稍等片刻”之后,可能让你等候很久,甚至根本就把你忘了。在机场听到“本次航班马上起飞”之后,至少还能等个半小时以上。气愤之余,对于中国人这种时间伸缩自如的“本领”感到无奈。

有研究者对照了中外形容“很短时间”的词汇,发现外国人常用的“稍等”就是“a minute/second”(一分/秒)、“a moment(一瞬儿)”,但汉语对应的只有“刻”,比如“立刻”、“即刻”、“片刻”、“顷刻”等等。这是因为“刻”源出古代沙漏的计时单位(百刻为一昼夜)。

中国人也不是不懂得时间的宝贵,也有“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名言警示语。但是,不同文化中,人们对于时间的心理感受和文化意义的区别在这里起了关键的作用。有学者提出上文中所提到的“时”、“机”、“光阴”等概念都是以农耕文化为背景的,是农时、时令,在其影响下形成的有弹性的生活节律还保持着巨大的惯性,至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

中国的考勤制度就是一例:在外企,员工因为上班迟到而遭辞退不是新鲜事。但国内的考勤制度往往形同虚设而且有很大的转圜余地。这从译名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因为“勤”的本意是“出力”、“努力认真”、“勤杂事务”,时间的含义反而是引申的。所以,如果只因为迟到早退而无它故,在国内一般是不会被开除的。这也是中西方在时间观念上的文化差异的体现了。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灵家园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