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这么累了,为什么还要这么紧张地工作?为什么不让自己放松一下?”
“不行啊,我这个职位很多人盯着呢,稍有懈怠就会被人挤掉。”
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在某合资公司调研时,与一位部门主管的对话。这位部门主管告诉许燕,在公司,老板眼中的员工必须是时刻努力工作的,否则稍有松懈,老板就会找一个工作劲头更足的家伙来取代。
许燕发现,在这家公司,有很多30多岁的女性都还是单身,她们的办公室内都常备着一个旅行箱,以备随时被老板派遣出差。她们几乎没有娱乐休闲,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基本上都在工作。
“我们都不敢考虑个人问题,不敢谈恋爱,危机感太严重了,生怕哪天就因为工作不够努力被别人取代。”这些女性这样说。
“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现在反过来了,人们生活是为了工作。”许燕感慨。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新闻中心合作进行了一项调查(4652人参加),结果显示,90.5%的人出现过职业危机。这也就是说,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能够在泰然的状态下工作。
这似乎是个“人人自危”的年代。
32岁的张哲已经工作8年了。8年的职场经历总体来看非常顺利,除了两次职业危机之外。
学了4年市场营销,张哲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国内某知名药业集团公司做保健品销售。他对工作充满热情,年轻又富有激情,凭借着聪明好学,很快就做得有声有色,销售业绩直线上升,被评为销售标兵和明星员工,并得到了公司的嘉奖。
很快,张哲觉得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对销售流程各个环节的认识都有长足的进步。不久,他就从一线销售人员成为国内地区分公司销售部经理。可就在这个时候,张哲的第一次职业危机出现了。
“由于药业集团在本领域具有垄断性质,各方面效益也比较稳定,当上经理后我才发现,其实自己的发展空间很小,总是在重复以往的工作。我很担心自己的能力停滞不前。”
由于不愿意“混”到退休,张哲决定跳槽。很顺利,一家药业公司重金邀请他加盟,并许诺如果表现出色,半年内可以让他担任公司副总裁。“可真正到了公司我才发现,事实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
公司并没有让张哲负责市场开拓工作,而是利用他长期积累的人际关系来获取利润。至于他倾心打造的组织构架、产品推广以及销售队伍的建立,并没有得到认可。
“更糟糕的是,我的到来并没有使公司业绩得到明显改变。”这时,领导渐渐对张哲的工作表现不满意了。“我原本希望自己能再一次获得提升的机会,但这个愿望没有实现。”第一次职业危机刚过,张哲的第二次职业危机接踵而至。
本次调查发现,造成职业危机的主要原因依次是竞争压力大(82.1%)、发展空间小(77.3%)和超负荷工作(47.9%)。
“职业危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带来的现象。”许燕说,过去端“铁饭碗”的时候,大家都有稳定的工作,安全感很强,根本谈不上什么职业危机。现在不同了,社会竞争激烈,找工作非常困难,失业者数量的增加无形中也使在职人员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
2003年,曾有一项针对跨国公司高层的调查:如果他们可以在一夜之间将公司中的所有“无用”员工都裁掉,他们会裁掉多少?调查出的数字让人不寒而栗:这一比例在60%~90%。
许燕认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爬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更容易出现职业危机。
“有工作的人会有职业危机,没有工作的人也有职业危机。”许燕分析说,没有工作的人对职业有着强烈的渴求,会转换成生存危机,也就是说,有工作就意味着生存,没工作则预示着危机。
许燕认为,职场上的人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职业危机状况,有些人甚至会出现持续性职业危机。“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流动性强、竞争激烈的岗位,比如IT业。”
在许燕看来,似乎有两类人更容易出现职业危机:一类是初入职场的新人,另一类则是处在事业上升期的人。初入职场的新人有一个对工作的适应阶段,一般会有“我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能否把这个职位稳定住”的危机感。而事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时,往往年龄也到了一个“坎儿”,这个时候能否在职位上、薪水上有一个飞跃,则成为很多人不得不面对的危机。
在人才市场和招聘会上,不少人都会注意到,绝大多数单位对应聘者都会有一个年龄要求:35周岁以下。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35岁是个“坎儿”,要升职、要换工作得趁早。
有意思的是,调查结果刚好印证了这一点。调查表明,37.6%的人认为,30~35岁是职场危机最容易产生的年龄段,接下来依次是36~40岁(24.0%)、30岁以下(14.9%)。
“对岗位要求的适应、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面临挑战性的工作,这是职业危机产生的常见表现。”许燕说。
调查表明,对自己的前途产生怀疑(76.8%)、工作热情下降(65.8%)、职位上升危机(49.0%)、年龄恐慌(47.8%)、健康状况下降(39.0%)、来自新人的冲击(38.1%),这些都是人们感同身受的职场危机表现。
许燕认为,出现职业危机的时候,一定不要恐慌,因为这种情况绝大多数人都会遇到,不要轻易否定自己,而应该采取积极的处理方式。
“比如说,可以了解自己对工作的匹配度。”许燕说,假设一个工作岗位要求10种能力,而你已经具备了8种能力,那么就应该考虑能否通过学习的途径把另外两种能力补齐。而如果仅仅具备两种能力,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这份工作,寻找另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