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痛苦的根源就在于生活在过去或者把美好生活寄托到未来。”初看起来,这样的句子多么偏激。在很多人眼中,过去意味着美好,而未来,是所有幸福与希望所在。怎么会是痛苦的根源呢?
很简单,只因我们只是生活于“现在”。“现在”这个东西很奇妙。它是什么呢?当我们日常说出现在是几点几分几秒时,越是精确,就越容易立即就成为“过去”。而“未来”,则是某个将会到来的“现在”。在我眼中,唯一实在的,就是“现在”。看过一小点哲学的书,大师们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阐述自然深刻,但也艰深。有把“现在”当作真正实在的也有当作真正虚无的。不过就我们可以把握的,日常生活看见的,我还是选择“现在”作为实在。哲学本不是教条不是抽象的文字游戏不是高深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这是古代哲学的性质,而现在,这样的传统变得陌生而稀有。也就是说,你可以提出某种哲学学说,但没必要在实际生活中与其一致。如此一来,哲学成为学术而非生活。普遍的理解,哲学是告诉我们世间最最普遍的规律的,可是,每个人都离不开哲学,每个人活着,都在实践着某种哲学,不论是高尚或是鄙陋。与其把它当作一门学科,不如将它看做一种教化。哲学起源于人(起码就我们知道的而言。猪有哲学么,或许也有但我们不知道),所以核心问题也应回归到人。“人应怎样生活,怎么样的生活才是人值得过的生活”。这样的问题更贴近生活,解答其实也更困难。当哲学完全成为一门远离生活的抽象可畏的文字游戏时,当哲学和生活方式可以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失去应有的责任感与厚重感时,哲学才是真正走到了自己的尽头。而哲学的末日,则意味着人类可悲到了某种不堪的程度。
扯远了。哲学如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时间观念就是一种重要的成分。当我们生活于过去时往往痛苦,这是容易理解的。就像希望回到童年的天真的人,沉浸于美好过往的失恋的人,渴望恢复青春的年老的人。而把美好生活寄托到未来的人,怎么也痛苦呢?而且,话说回来,记忆是多么重要也宝贵,如果没有那些过去,我们经过的又算是什么呢,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那些质问都没有错。既然现在是可以把握的每一个瞬间是有用的,那其他时间概念,过去,未来,也不可能无端给我们去浪费。任何事物的存在有着它的相应意义。有人说欲望创造了这个世界,没错。但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完全可以更从容地说,是欲望创造了这一切的痛苦。生活于过去,把美好寄托于未来,这样的举动不一定错,但我们总是忽略了,我们只是那么单纯地做着这些事情么?心中没有任何欲求么?当这样的欲望,超出了我们自己的内在而变成外在的要求,那么很容易就不能被满足,而不被满足的欲望,就是痛苦的来源。什么叫自己的内在,什么叫外在的要求呢?就是说,那些欲望,不能通过自己的内心来自给自足,而需要倚仗外部的某些条件。举个例子,时间不可逆转,你渴望回到过去的美好,必然是奢求一种不可能的“时间逆转”外部法则,所以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而如果你记得那些过往美好,而不去奢求,那么过去的意义就在这种“无欲”中凸现。同样的道理,对于未来,我们当然有权利有自己的憧憬与渴望,但必须是在自己能力之内的,自己内心和自己实际行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的。如果不是,那么未来就成为压力成为束缚。举个例子,一个年轻人,希望有个好妻子(丈夫),希望她(他)有各种美好的品质,很善解人意就像处在一个世界,温柔体贴又不失坚强独立,风趣幽默又有强烈责任感,有很好的修养,有很好的体质,有很好的面容……总之越完美越好。这样的美好寄托于不久的将来,多好。可是,他自身是如何呢?是完美的么?如果不是,凭什么去要求那么完美的爱情呢?这样的希望与固执,多半也就成为痛苦。把美好寄托在未来,合情合理,这是对现在的超越与希翼,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姿态。但这样的美好,必须是自己可以把握的。如果把某种自己不能掌控的美好寄托于未来并以此为希望,前景不妙。在这个意义上,无欲则刚多么正确。古人所希望摒弃的“欲”,其实不就是那些或者没必要或者无法掌控而且不断膨胀的东西么?那不是消极,而是真正的睿智。
真正欲望的满足,其实都是在于自己的心。就像落魄时吃顿路边小摊觉得可口,富贵后再吃小摊多半觉得委屈。这样看来,幸福确确实实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无意去唯心,但要知道的是,幸福之类的词本就不是一个太实在的名词。有时甚至显得那么虚无,如果你狂妄地生活于过去或将希望寄托于未来。而实在的幸福,首先就在你自己的心。你是如何想的,你是如何把握的,你是如何面对现在的。
http://www.psytopic.com/mag/post/953.html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