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酒桌酒局,考酒量更考胆量

作者:记者 闭初健来源:生活报 2013-03-07

职场酒桌酒局 考酒量更考胆量

饭局是职场上避无可避的“战场”

饭局是中国特色的社交活动,同样也是职场上避无可避的“战场”,尤其再沾上点“酒”,更是硝烟弥漫,最近网上就在热议职场酒文化。那么,如何看待职场酒文化呢?就业指导专家周文皓认为,职场中,“酒文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概念,应对职场酒局,要有酒量,更要有胆量。

1 案例:职场中“酒”不但要喝还要有量

网友棉布风铃:经理请吃饭,规定每人3瓶啤酒。我刚进单位自然首当其冲,经理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我,要我“一口干”,可我平时滴酒不沾,迫不得已喝了一小口,经理很不满意,开始说教,怪我不懂事,还是个象牙塔里的“小宝宝”。

网友TOLL:有些事情很奇怪,桌面上搞不定,喝喝酒却给搞定了。其实,酒桌上不一定要你酒量好,但一定要会说话,有些人平时工作不咋地,上了饭桌完全换了一个人,一顿酒便等抢你一个月苦干的风头。

网友rtuyyo:喝酒是职场的必备武器,我总结出几个喝酒要点:第一是学会帮领导解围,需要你出马时,一定要当仁不让;第二是敬酒时要一口干,不能拖泥带水;第三是桌面上不谈生意,这酒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

在职场中,“酒文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概念。一笔订单的签约洽谈会,也许就是一次公司的酒会,其中有许多隐形的成分在左右你的工作业绩。一杯酒可能成事也有可能误事。工作是理性的,有规则的,但完成工作的人却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传统道德里很排斥那些酒肉朋友以及酒肉交易。但现实生活中工作应酬却是不可避免的。饮酒伤身,饮酒误事。明明知道这些浅显的道理你却不得不反行其道。不但要喝,而且还要有量。

2 点评:酒场文化成了拉关系的代名词

周文皓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受以讲求人情和血缘为特点的封建专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无酒不成席”、“酒品看人品”、“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喝倒了、就喝好了”、“酒量有多大,业务量就有多大”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酒场文化成了职场交际应酬、滋润人情关系,乃至人脉营销的重要元素。

据最近《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298人当中,有70.7%的人认为在职场竞争中具备会喝酒、打牌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灰色技能”很重要,其中20.0%的人表示“非常重要”。并且64.6%的人表示自己具备“灰色技能”,72.4%的人认为这是“人情社会”的必然结果,65.4%的人认为原因是当下“酒桌上谈生意”现象普遍,41.8%的人则表示,这是职场竞争激烈所致。

究其本质,这种现象可以追溯到几千年来人际交往诚信对人情和血缘的过度依赖,而非正常的对契约和法制的依靠,是一个社会文化不健康成熟的表现:酒场文化成了拉关系的代名词,尤其是在当代商品经济社会——何为礼品之最,非酒莫属。酒在成为情感交流、精神表达和礼尚往来的物质载体的同时,也便成了许多人攀附权贵、拉关系、拜门子的介质。

3 非常道:职场酒局要酒量更要胆量

周文皓认为,踏入职场,饭桌社交少不了。谈客户、谈合作都离不开酒。“无酒不成欢,感情深一口闷”之类的话,都是从酒桌“上”来的。可见喝酒是饭桌上更为关键的一个核心内容。有时候,酒桌氛围好,酒喝得爽,也是事情能够最终谈成的一个极为有力的推动力。但应对职场酒局,要有酒量更要有胆量。

职场人都懂得需要保留自己的底线。饮酒只能成事不能误事,酒场误事的,大都是不谙世事的新人。

生活中有许多隐性的东西在里面,而社会上的人际交往永远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酒桌上何时该敬酒,何时该举杯,何时该讲话,何时该离席……都是有潜规则的。

“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对于职场新人,特别是应届毕业生而言,应聘者所获证书缺乏含金量,企业更看重的是你的“灰色技能”。原因在于现代教育忽略对青年人的“人情教育”,导致一些人无从学习如何与人、与企业乃至与社会很好地相处。因此,他(她)们除了在校的知识技能(主要体现在学习上,也可以通过考试来验证)的学习之外,更应该加强自我管理技能(主要体现在对事认真负责,对工作热情积极等方面)和可迁移技能(比如情绪的管理和沟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的学习和锻炼。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酒桌文化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