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都是这样,因为不了解,自然会视对方为异端,担心、害怕,进而打压;而一旦走近它,很可能会发现人家其实自成逻辑,周全有序。
我去看京剧。
当我把这个事实讲给朋友们听的时候,无一例外,得到的是两只瞪大的眼睛和一个半张开的嘴。半晌,才跟上一句:你没事儿吧?
其实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在等候进场的剧院大厅里,环顾四周,我发现除了我之外几乎所有的观众都是斑白头发——站在一群中老年人中间,我绝对是个异类。“不会睡着吧?”我暗自担心着。
这是我第一次看京剧。平时在家,电视里的戏曲频道永远是要跳过的,一秒钟都不会停留。偶尔聊起这个话题,我还凭空有套理论:最受不了拉长声儿了,不会憋死吗?
坐在剧场里,我发现我错了。我完全没想到自己会聚精会神地坚持了三个小时——虽然分不清程派梅派,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让一个大男人来扮演小花旦,但我却能感受到,那些唱腔、那些身段、那些举手投足的做派,非常美。
所以我一一与那些瞠目结舌的朋友辩论:你没有看过京剧,为什么会对它有如此印象?你作出判断的依据来自道听途说,或者是别人的间接经验?
误解源于不了解。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班里无数愤青,谈起一些话题恨不得涨红了脸,青筋暴出。于是老师推荐大家看《菊与刀》。
西方人认为,即使是在战争中,也应该遵循一些符合基本人性的战争惯例,但在日本人眼里却没有这些概念。因为与这个强大的对手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的巨大差异,了解其本性就成了一个核心问题。于是,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奉政府之命,对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做了深入研究。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作者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后来,这本书成为全世界人们认识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目。
什么事都是这样,因为不了解,自然会视对方为异端,担心、害怕,进而打压;而一旦走近它,很可能会发现人家其实自成逻辑,周全有序。
所以,消除误会的办法只有一个:先别忙着评价,而是试着去了解。当你觉得什么人或者什么事匪夷所思不可理喻的时候,不妨先放下成见,也别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平心静气地去了解——他(它)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心理学告诉我们,所有事情,了解之后才有机会去接纳,或者去改变。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