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班之争已经白热化。
王洪文猛烈地攻击邓小平道:"邓小平是还乡团的总团长,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是还乡团的分团长……"
"四人帮"已在着手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了。
风紧浪急,中国进入了动荡的时刻。
自1975年6月1日起住院至去世,周恩来共经受了大小手术十四次,其中大手术六次,输血输液达一百多次。然而,在这样巨创病痛的日子里,周恩来仍以惊人的毅力工作着:
同中央负责人谈话一百六十一次;
与中央部门及有关方面负责人谈话五十五次;
接见外宾六十三次;
接见外宾前后跟陪同人员谈话十七次;
在医院里召开会议二十次;
离开医院出席会议二十次;
外出看望别人或与人谈话七次。
1976年1月8日上午九时五十七分,周恩来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这位七十八岁的当代伟人的辞世,像地震一样震撼着中国,震撼着世界。
据当时正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张玉凤回忆:
"上午十时,毛泽东正侧卧在病床上,让工作人员给他念文件。昨夜他几乎彻夜未眠。负责毛泽东身旁工作的张耀祠匆匆忙忙走进毛泽东卧室,他带来的是周恩来逝世的噩耗。
"屋里沉寂得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毛泽东只点点头,一言未发。对于他来说,周恩来逝世,早已是预料之中的事了。几年来,从医生一次又一次的诊断报告中,他已预感到不妙。此时无声胜有声!"
张耀祠也对笔者回忆说:
"总理去世的消息,是我向主席报告的。主席听后,很久很久没有说一句话。等了许久,我见主席轻轻地朝我挥一挥手,赶紧退了出去……"
周恩来之死,使江青陷于狂喜之中,她的最大的政敌终于画上了生命的句号。她笑道:"死了,我还要和你们争到底!"
江青嘱令姚文元,控制全国报纸,压缩关于悼念周恩来的报道。
1976年1月15日下午三时,周恩来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大会由中共中央副主席王洪文主持。
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成排的话筒,含泪致悼词,对周恩来的一生作了正确、全面、深刻的评价。
周恩来去世才五天,2月13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出"高路"(即梁效)的《孔丘之忧》一文,用刻毒的字句,讽刺人们对周恩来去世的哀悼:
"让旧制度的'哭丧妇"抱着孔丘的骷髅去忧心如焚,呼天号地吧。"
周恩来尸骨未寒,王洪文对他的秘书萧木发出"指示":"我应当有一个讲话。"
王洪文怎么忽然要秘书替他拟讲话稿呢?
"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编印的《情况汇报》,据说是道出了上海人民的"心声":"周总理死了,邓小平要打下去了。张春桥当总理我们一百个放心,王洪文当总理我们更放心。"
按照王洪文的如意算盘,他要么当总理,要么重新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眼看着邓小平非倒不可。他怎么可以不准备一个讲话--他的施政纲领!
据萧木回忆,当时王洪文"口授了一个提纲,又是文化大革命的过程,又是右倾翻案风在各方面的表现,口气都是全面性的,要我按他的提纲先写个草稿出来。我拖了几天,王还迫不及待地来催问。后来我搞了个草稿,印了个大样送给他。他说:"春节期间你改一下,再送给我看。……"
王洪文变得忙碌起来,不再钓鱼,不再打猎,忙着粉墨登台了。
王洪文的长篇讲话稿,一次次地改,在1976年1月23日、1月28日、2月4日先后印了三稿。他以为,一旦由他出任总理或者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的这个讲话稿,在《人民日报》上起码要占几个整版!
丙辰年的春节--正月初一,是1976年1月31日。
萧木忙得连春节都过不好,要替王洪文捉刀。
2月3日--正月初四,萧木把在春节期间改好的讲话稿送给王洪文审阅,王洪文刚刚派人把这第三稿送印刷厂付印,一桩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目前,当当网、卓越网、北发网有售
发行热线:010-653695276536952965369509
邮购热线:010-65369530
"老实人"华国锋成为新总理
周恩来逝世,使国务院总理之职空缺。本来,理所当然应由邓小平继任总理--因为他是"第一副总理"。
然而, 邓小平已处于受批判的地位,不可能继任总理。
张春桥、王洪文以为打倒了邓小平,他们就有出头之日,成为理所当然的接班人。
1976年2月2日下达的《中共中央通知》,却出人意料。
《中共中央通知》全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