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算评《水浒》吧,毛泽东那些随口而说的意见,可以算一家之言。姚文元呢,他过去评这评那,也曾评过《水浒》。姚文元对《水浒》的评论,跟父亲姚蓬子大同小异,姚氏父子可以算是另一家。
姚文元的见解,与毛泽东大相径庭:
"《水浒》,……在生动的形象中所显示的斗争策略和战术,在历代农民运动中发生过某种教科书的作用,很多农民革命领袖从《水浒》中吸取了封建时代被压迫人民向统治阶级进行武装斗争的经验。" (注:《论艺术作品对人民的作用--美学笔记之五》,1961年第11期《上海文学》。)
"真正歌颂劳动人民的艺术作品,从《水浒传》,到《悯农诗》,都是不朽的。" (注:《歌颂劳动的诗篇是不朽的》,《冲霄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作为"墙头草",这时候的姚文元随风倒那当然不在话下。他积极"贯彻执行"毛泽东关于《水浒》的指示,完全按"行情"行事。
《水浒》乃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对于它的评论,已经发表过不少。怎么会由《红旗》杂志、《人民日报》出面,发出"号召"?文章指出:评论《水浒》"是我国政治思想战线上的又一次重大斗争,是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学习理论、反修防修重要指示的组成部分。"
这些话,使许多读者感到费解。
"舆论总管"发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评《水浒》"运动,起初使许多人困惑不解--用得着如此连篇累牍地去评《水浒》?
"舆论总管"导演了一幕幕舆论战:
《红旗》杂志1975年第九期发表了短评《重视〈水浒〉的评论》,又在"用《水浒》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的总标题下,发表了一组评《水浒》的文章,作为"样板"。《人民日报》当即在8月31日予以转载。
9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开展对〈水浒〉的评论》,文中把芦荻记述的毛泽东评《水浒》的谈话,作为"最高指示"用黑体字印出来,公之于众。
有了《红旗》评论,有了《人民日报》社论,有了毛泽东的"最高指示",才短短几天,就在全国掀起了评《水浒》的"热潮"、"高潮"。
"舆论总管"发起这么个"热潮"、"高潮",究竟干什么呢?
事情就像十年前那样,姚文元的长文在《文汇报》上冒出,忽然评起《海瑞罢官》,多少人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江青的一次次讲话,点穿了内中的奥秘。
8月下旬,江青召集于会泳等人开会。她直截了当地说:
"主席对《水浒》的批示有现实意义。评论《水浒》的要害是架空晁盖,现在政治局有些人要架空主席。"
原来跟"批判孔老二"一样,江青所惯用的是"影射史学"!
9月17日,江青在大寨对北影、长影、新影、新华社、人民日报、法家著作注释组、北大和清华写作组等一百多人讲话时,更为得意:
"不要以为评《水浒》这是一个文艺评论,同志们不能那么讲,不是,不单纯是文艺评论,也不单纯是历史评论,是对当代有意义的大事……"
是什么样的大事呢?江青说道:
"为什么主席现在指示批《水浒》,大家考虑考虑。《水浒》的要害是排斥晁盖,架空晁盖,搞投降。宋江收罗了一帮子土豪劣绅,贪官恶吏,占据了各重要岗位,架空晁盖,不然为什么晁盖头天死了,第二天就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所以主席谈,林彪一类如上台搞修正主义很容易。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中说,对资产阶级法权要加以限制,我们说这是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和贡献,但是有人胆敢把它删去。批《水浒》就是要大家都知道我们党内就是有投降派。……"
"评《水浒》就是有所指的。宋江架空晁盖。现在有没有人架空主席呀?我看是有的。"
"党内有温和派、有左派,左派领袖就是鄙人!"
江青还把中共中央政治局对她的一次次批评,说成了对她的"迫害"。
江青借助于"评《水浒》",要对邓小平进行反击!
她要求在大寨召开的"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印发她的讲话,播放她的讲话录音。
毛泽东阻止了印发她的讲话,播放她的讲话录音。
毛泽东怎么会知道江青在大寨的讲话呢?
吴冷西曾回忆了内中曲折的一幕:
"1975年9月,华国锋在昔阳主持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邓小平同志按照党中央的安排,在会议上发表了讲话。谁知江青却赶到会议上大放厥词,口口声声地说她'代表毛主席向大家问好',并且露骨地宣扬《水浒传》中'宋江架空晁盖',以此影射邓小平同志。正在会议上采访的新华社记者,听了江青的论调后,十分气愤,立即将她的言论写成材料交给了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