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 励志书籍 >> 纪实长篇:“四人帮”兴亡 >> 正文

【字体: 】      【发表评论


第62节:与邓小平对着干(22)


  他敢于斗胆给中国的两位大人物去信,是因为他的一位作家朋友拍着胸脯说:"你只管写,有人给你送。"

  他知道,在那样的年月,如果把信扔进邮筒,说不定会落到江青爪牙手中,那后果就不堪设想。

  那位仗义的作家,便是白桦。

  白桦为张天民找到了一位热心的送信人--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

  贺龙受林彪迫害,于1969年6月9日受摧残致死。"九·一三"事件之后,贺龙冤案得以平反。1974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为贺龙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

  贺捷生揣着张天民写的两封信,把一封致邓小平的信送至胡乔木处,很快转到邓小平手中。她又去找王海容,把致毛泽东的信托王海容转给毛泽东。

  7月21日,张天民怀着惴惴不安之情,离开了北京。

  完全出乎意料,张天民的信到了毛泽东和邓小平手中之后,反应是那么的迅速,那么的强烈!

  毛泽东在7月25日作了批示。邓小平迅即在7月27日以中共中央(1975)第一八一号文件形式下达。

  毛泽东批示全文如下:

  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不要求全责备。而且罪名有十条之多,太过分了。不利调整党内的文艺政策。

  毛泽东

  1975年7月25日

  毛泽东的批示,引起长春电影制片厂一片欢呼!引起全国文艺界一片欢呼!

  毛泽东所说"此片无大错",指的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创业》一片。

  此片上映不久,1975年2月10日中午,姚文元那里便接到江青秘书的电话--当时姚文元正在午睡,他的秘书作了记录,原文如下:

  遵江青同志嘱,打电话给文元同志:

  今天,《人民日报》用了极大的篇幅吹捧《创业》,我建议《人民日报》和《红旗》今后不要再登这类东西。

  另外,我建议,对《创业》电影组织一篇有说服力的评论文章。这种评论权力我们不能放弃。可以评好,也可以批坏……

  江青的意思很清楚,要对《创业》电影"批坏"!姚文元马上照办,他给江青回话的电话记录原文如下:

  文元同志来电话:

  我完全同意江青同志的意见。中午我起床后就给人民日报打了电话,要他们以后不要登这类文章,要登要经我同意。我在电视上看了一半不到,给我的印象是很乱,不清楚……

  "旗手"下令之后,"江记文化部"的部长于会泳闻风而动,给《创业》定下十条罪状,打入冷宫。

  毛泽东对《创业》作了批示之后,江青召集张春桥、姚文元、于会泳等在钓鱼台十七楼开会。

  江青说:"张天民写了两封信,一封呈主席,主席没批。另一封给邓小平转给主席,是邓小平逼着主席批的。主席说无大错,那就是还有中错和小错,并没有说是优秀影片嘛!"

  1975年9月,江青到了大寨,在那里遇上张天民,她的火气大极了。

  江青用道地的"江青式"特有语言,恶狠狠地说道:

  "张天民你多大?(张说我四十六了)那你还是个娃娃。你告我刁状,老娘今天要教训你,有谁给你出主意?(张答,没有。)你必须给主席写一检讨,你既敢给主席写信,就必须给主席写检讨,因为你说了谎,告了刁状。目前有人攻击文化部,给文化部施加压力,说文化部是大行帮,我替他们顶着,老子不怕。"

  至于她为什么说张天民告的是"刁状",1975年9月14日,江青在大寨接待站说道:

  "张天民信上说,我看了第二天就停演了。我他妈的什么时候看过,什么时候说过停演,这告的是刁状。"

  江青又急、又气、又恼,是因为"后院起火",她的"基地"--文艺界举起反叛的旗帜。什么"老娘"、"老子"、"刁状"以至"他妈的"之类话,从这位"旗手"嘴里冒出,表明她乱了方寸!

  江青不甘心于她的失败。她要反击!反击!

  目前,当当网、卓越网、北发网有售

  发行热线:010-653695276536952965369509

  邮购热线:010-65369530

  突然发动"评《水浒》"

  江青伺机反扑。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事情的发生,颇为偶然:

  那是1975年5月26日,一个四十四岁的女讲师,奉召进入中南海,来到毛泽东身边工作。

  她叫芦荻。笔者在1990年6月与芦荻作了长谈。据她说,她本名芦素琴,1931年出生在东北辽阳。曾就学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来进入解放区,改名芦荻。1954年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革"中调往北京大学中文系。

  毛泽东患眼疾以来,虽有张玉凤为他读文件、信件,但他毕竟是个酷爱文史、手不释卷的人,要张玉凤读古籍,就勉为其难了。为此,毛泽东要中共中央办公厅遴选一位熟悉古典文学的大学教师,为他侍读古籍。中共中央办公厅派人前往北京大学,从中文系教师中初选了四位,内中有芦荻。毛泽东听了关于这四位教师的简历介绍,选中了芦荻。其原因是毛泽东曾读过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历代文选》一书,芦荻是选注者之一,他熟悉她的名字。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友投稿 |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