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就是李白讲秦始皇,开头一大段也是讲他了不起。'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大篇。只是屁股后头搞了两句:'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就是说他还是死了。你李白呢?尽想做官!结果充军贵州。走到白帝城,普赦令下来了。于是乎,'朝辞白帝彩云间'。其实,他尽想做官。《梁甫吟》说现在不行,将来有希望。'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指挥楚汉如旋蓬'。那时神气十足。我加上几句,比较完全:'不料韩伶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把他下了油锅了。"
毛泽东兴致甚好,说古论今,谈及了共产党的党内斗争:
"比如说王明路线吧,各根据地、各白区,主要领导权都拿走了。不到四整年,呜呼哀哉!……一股风来,随风转。多啊,不是少数人。硬着头皮顶住的是少数。幸亏滕代远还没有死,他可以证明那个立三路线怎么斗争法,剩下鄙人一票。就是怕孤立,为什么随风转呢?"
毛泽东的话题,最后还是落到了外交部。他说:
"结论是四句话: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此调不改正,势必出修正。将来搞修正主义,莫说我事先没讲。"
那时的外交工作,由周恩来直接领导。毛泽东的话,隐含着对周恩来的批评。
张春桥、王洪文把毛泽东一席言转告江青,江青如获至宝,凭借毛泽东的力量和威信,向来是她的"法宝"。既然毛泽东批评周恩来、郭沫若,批孔尊法,这正是她可以借来"做文章"的好机会。她嘱令手下的"写作组"抓紧"做文章"。
8月5日,江青见到了毛泽东,又提及了郭沫若。毛泽东给她念了自己写的《读〈封建论〉--呈郭老》一诗: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虽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大王。(注:《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毛泽东说,郭老的《十批判书》要批判。他又念了自己的另一首诗:
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
名曰共产党,崇拜孔二贤。
毛泽东对江青说:"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都是法家。这些人都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广东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杨荣国抢了"头功"。8月7日,《人民日报》醒目地刊载他的长文《孔子--顽固地维护奴隶制的思想家》。
翌日,江青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要把毛泽东评述中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谈话内容,写入中共十大政治报告之中。周恩来以"要理解消化一段时间"为理由,委婉地拒绝了,认为不必写入政治报告。
9月23日,毛泽东在会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又说起了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
毛泽东的这一段话,又成了江青"做文章"的好题目。
目前,当当网、卓越网、北发网有售
发行热线:010-653695276536952965369509
邮购热线:010-65369530
"江记写作组"大造舆论
江青手下,拥有一大帮"秀才",论"做文章",个个是行家里手。
张春桥、姚文元是江青手下的两位"大秀才",掌握着舆论大权。
由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直接控制,有四个庞大的御用"写作组"(又称"大批判组")。
一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以笔名"梁效"("两校"的谐音)闻名全国,一时间有"小报看大报,大报看梁效"之传言,足见"梁效"的威风。
"梁效"是在1973年10月成立的,最初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批林批孔研究小组",由当时两校的军宣队负责人迟群、谢静宜主持。他们占领了北京大学朗润园一座幽雅的小楼,组员多达三十余人。这些"秀才"们根据来自钓鱼台的指令,炮制了二百多篇文章,内中有三十多篇重点文章,成了当时的"学习文件"。他们的文章,连篇累牍在《红旗》杂志、《人民日报》发表,拥有"权威性"。除了常用的笔名"梁效"之外,还用过笔名柏青、高路、景华、安杰、秦怀文、郭平、施均、金戈、万山红、祝小章、梁小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