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用毛泽东的话来说,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却没有一部相应的长篇文学作品;
二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1976年10月,"上海帮"("四人帮")的出现、发展以及覆灭,这一重大当代史题材,也没有相应的文学长篇。
我决心填补这两个空白。
关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诞生历程,我写出了长篇纪实文学《红色的起点》。
当我着手采写"四人帮"的兴亡史,不少人笑话我自不量力。因为这么一个浩大的写作工程,凭我单枪匹马,怎么能够完成。
我这个人,一旦认定了目标,就要坚决干下去。
关于"四人帮"的这部长篇,曾经数易其名:
最初是从上海题材的角度,取名《上海风云》,分上、中、下三卷。
后来觉得"风云"太平淡,没有火药味,于是改名《上海的拼搏》,仍分上、中、下三卷。
然而,着手之后,很快就发觉题材太大,篇幅甚巨,一下子难以下笔。于是,我又改变了写作计划,即把这一"母题"分切为四个子题,分为四部长篇,即《江青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总书名也就相应改为《"四人帮"全传》。
1986年10月,为了庆贺粉碎"四人帮"十周年,一家出版社得知我的写作计划,要我把已经完成的初稿,以《浩劫》为书名,作为"重中之重",决定以一个月的速度出版(在当时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出版速度)。
在书稿付厂排印之后,我忽然接到出版社的电报,要我马上从上海乘飞机赶去,有要事商议。我匆匆赶去,方知《浩劫》因故停止排印。我拎着一大包手稿,怀着沉重的心情,飞回上海。
后来我才知道,有人主张"淡忘文革",所以对"文革"题材书籍严加控制。尽管在当时无法出书,我仍毫不灰心。我以为,这是一部重大题材的书,需要精心创作、精心修改。我花了一年多时间,埋头于修改、补充。
终于,中国的政治气氛变得宽松。从1988年初起,在半年的时间里,陆续出版了《"四人帮"全传》初稿。
这四本书初版本的第一次印数,颇为耐人寻味:
江青,二十万册;
张春桥,十五万册;
王洪文,十三万册;
姚文元,五万册。
这印数,其实从某一方面反映了"四人帮"四个人的不同的历史影响力,也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他们不同的"兴趣度"。
这四本书初版本的出版,引起各方注意。许多报纸加以转载或者发表报道、评论。1988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记者倪平的报道《历史使命 笔底波澜--访作家叶永烈》,披露了《"四人帮"全传》四本书的出版以及写作、采访的艰辛。
我以为初稿还很粗糙,又继续进行修改、补充。在1993年,出版了《"四人帮"全传》修订本。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审读了《江青传》,认为此书"对重要史事的叙述,态度比较慎重,并纠正了一些不恰当的说法",全书"史实基本上是准确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对于《张春桥传》的审读意见则指出:"这本书对于揭露张春桥的丑恶面目有深度、有力度,对'文革'的祸害有比较具体而生动的描绘,有助于加深读者否定'文革'的认识。书稿文笔生动流畅,且多秘闻轶事,可读性强。"
《"四人帮"全传》出版之后,成为遭受盗版的重灾户。光是我所收集到的《江青传》盗版本,竟然达十种之多!
《"四人帮"全传》是四本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系列书。在写作《"四人帮"全传》的时候,我感到存在这样的难题:
"四人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拿批判《海瑞罢官》来说,在《江青传》中要写到,在《张春桥传》、《姚文元传》中也要写到。如果都写,彼此有重复感。如果只在《江青传》中写到,《张春桥传》、《姚文元传》中不写,则又不行,因为批判《海瑞罢官》毕竟是张春桥、姚文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在写作的时候,有一详略总体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