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知常
1976年12月14日
在如此紧锣密鼓的时刻,张春桥还给徐景贤挂了长途电话,居然说是需要一个秘书。
张春桥早已配有秘书。接到电话,徐景贤以为,一定是张春桥在北京的事情太多,忙不过来,要增加一名秘书。
徐景贤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竟然"拎不清"。他从复旦大学物色了一位男教师,以为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准备推荐给张春桥当秘书。徐景贤把此人的档案寄往北京。
几天之后,张春桥便把档案退回,附有一信给徐景贤。徐景贤看信之后,方知自己实在糊涂,怎么不知张春桥的用意。
张春桥的信,寥寥数语,说自己在北京太寂寞,想找一个伴……信中还叮嘱,阅毕即烧掉,不要保存此信。
徐景贤恍然大悟:张春桥要的是女秘书,为的是"做个伴"!
文静,已成为张春桥的累赘:每一回"炮打",文静的历史问题都成了攻击张春桥的炮弹。
张春桥几次打算提出与文静离婚。可是,细细一想,又打消了离婚的念头。因为张春桥已是"大人物"了,一旦"休"了糟糠之妻,又会成为"炮打"的"炮弹"……唉,真叫张春桥左右为难。
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张春桥独自住在北京。即便回到上海,也不回家,不与文静见面。他不再给文静去信,去电话,一切信息通过儿女"中转"。
这样若即若离的夫妻关系,不时折磨着张春桥的心。他口中念叨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无奈,他的心也是肉长的。
在庆祝《"五·一六"》通知发表十周年--亦即"文革"十周年的那些日子里,五十九岁的张春桥常常感叹不已:十年前,他节节上升,欢天喜地;眼下,总理梦一次又一次化为幻影,已预感到末日的来临。
风雨飘摇之际,独居钓鱼台。偌大的房间,反而使张春桥觉得空虚、寂静。这时,他强烈地产生了一个念头:需要一个伴!
"徐老三"明白了张春桥的意图之后,便悄然在上海张罗起来。自然,张春桥的这 个"伴",必须政治历史干净,不可再有任何把柄落到别人手中。此外,还要年轻、漂亮、有文化、有政治头脑,而且女方要愿意做这个"伴"。
徐景贤毕竟头脑灵活,派人在上海医学院物色对象,借口是给"中央首长"挑选一名贴身护士。
"对象"总算找到了。照片、档案送往北京,张春桥也满意了。
就在这个护士打算动身去北京的前几天,任凭徐景贤一次次给张春桥挂电话,一直没有人接电话。
后来,1978年7月24日,徐景贤在证词中这样说:
过了几天,就是9月28日,张春桥派萧木到上海,向市委直接传话,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我认为这是张春桥听了我9月21日的当面汇报后,经过进一步思考,给我们作出的交底的指令。
张春桥给我们指出:有人要搞"四人帮",要搞上海,这样的时候,大考验就到来了。
张春桥在这里向我们发出了要打仗的动员令。萧木从北京到上海,一下飞机就直接从机场赶到康平路市委常委学习室。把在家的六名市委常委全找来,详细传达了张春桥9月27日晚同他的谈话。当时,我把张春桥的这些指令在笔记本上作了记录。到了75年10月8日,当我得知"四人帮"被粉碎的消息时,我就认为张春桥的预言应验了,大考验的时刻到来了。
我们根据张春桥9月27日关于要打仗的指令,在上海策划了反革命武装叛乱…… (注:青野、方雷:《邓小平在1976》下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