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拍电影除了演员以外,还有一个名词叫做“群众演员”。
参加过拍摄的师兄和师父、师叔们,有时也津津乐道着电影里的花絮。每当此时,我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原来,《少林寺》这部电影是1980年拍的。那时我还没出生啊。
据说,李连杰当年每天才拿一元钱。
“要练武,莫怕苦”;“要练功,莫放松。”这是影片中觉远和尚常说的口头禅。据说,在拍摄中李连杰特别能吃苦。在一次练习对打中,对方失手,一枪刺来擦破了他的额头,鲜血直流,别人吓慌了,他却没有害怕,叫随队医生缝了几针后,又参加拍摄练习。
在黄河中作战的画面是冬天拍的,但电影里却是夏天,李连杰与于承惠拍对打的场面,导演要求表现出夏天的感觉。夏天作战肯定汗水淋淋,为了达到这种感觉,剧务浇了一盆冷水到他们两人身上,弄得一身透湿,然后开拍。后来,热气把衣服都蒸干了,剧务见状,又浇完一盆水湿身,两人接着打,烘干后,又浇湿......如此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地一共拍了四天。
有一个传说,《少林寺》在嵩山开机之后,一天早上,李连杰起来练武,寺中的方丈也走出寺门散步,他看了一眼李连杰,然后对他说:“小施主是有佛缘的。”李连杰当时不懂佛缘是什么意思,但后来,他果然信了佛。
看电影的时候,少林僧人打水的那场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那对水桶是尖底的。师兄说,少林寺还有一百对这样的尖水桶,用来练功。后来,我的基本功练到一定程度以后,每天早上四点半,我们就起床、刷牙、洗脸,和师兄提着两只尖水桶爬山练习腿力。此外,腿上还要绑上大小不一的沙袋,小的几公斤重,大的达到三十多公斤。
“绑沙袋”,是“轻功重练”的方法。沙袋绑在脚踝上部的小腿处,铁砂、石砂都可。开始每条腿上只能绑—斤重。绑上之后,就不能再轻易去掉,睡觉、担挑、蹿跳、翻筋斗、练武……都不能去掉,只有在洗澡时,可暂时去一会儿,洗完澡重新绑上去,才能去干别的。练得毫无负担感觉的时候,再半斤、二两地增加,可以一直增加到十斤、二十斤或更多一点。这就要看各个人的毅力和吃苦精神了。但是,在每条腿上绑到五斤重的时候,全身上下就要开始带“重身”了,以便上下重量配合适当,否则脚重头轻,也要影响练武的。“重身”就是铁袖圈、铁护胸、铁护背、铁护肩……也可因自己练武之需自行设计制造。假若全身能带上三十多斤重,仍能蹿、跳、翻筋斗,当把这些沙袋、重身去掉时,那不就身轻如燕了吗?
提水桶上山也好,绑沙袋也好,都是又累又枯燥的训练。新鲜感过去后,就要咬牙忍受单调重复带来的烦躁。我也开始像觉远一样对自己说:“要练武,莫怕苦”;“要练功,莫放松。”甚至想象自己就是觉远,日子才会好过一些。
后来我看大师兄在那里练醉拳和醉剑,立刻就喜欢上了,我缠着让他教我。可是他觉得我还不到学这个的时候,就不搭理我这茬。不搭腔茬我也有办法,他练的时候我就在旁观看,看得多了,我也会像模像样地打两下,大师兄这下也没办法了,看着我出拳的细节不对,就过来纠正我,于是我就正式开始学练习醉拳。
没事的时候,我们常喜欢猫在大师兄的屋里,听他讲一些武林故事。但是有一天,我没去,悄悄地溜出来,跑到后面的麦秸地里翻跟斗去了,这是我最喜欢的事情。没想到一会儿大师兄来找我了,他说看着屋里不热闹,原来是少了一个闹腾人了。他看着我翻来翻去说:“你也不怕摔啊,在这么滑的地方玩跟斗。”我说:“就是滑起来我才能找到练醉拳的感觉。”他哈哈笑着说:“你练功练魔怔了吧。”
那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单纯而快乐。
有时候,我也见到了来少林寺拍摄、取景的剧组。有时候,他们也会在这里挑选一些临时演员。每到这个时候,我心里都会默念:“挑我吧,挑我吧。”可惜,我太小了,轮不上。
日记之二:1992/6/16/一口气翻五十个跟斗,我以为是在拍电影
在少林寺,我有了一个法号“恒志”。李连杰在《少林寺》中的法号是“觉远”。我们的辈分差老远了,不过我想我要学到最好的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