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形势:明廷皇位更迭,宦官专政,朝政混乱,军备废弛;满洲崛起,八旗建制,拓土开疆,逐渐与明朝分庭抗礼。
大事件:萨尔浒之战。
主要人物:明万历帝、明军主帅杨镐;后金(清)天命汗努尔哈赤。
结局:明军大败。
影响:军事上,明军由攻势转为守势,后金由守势转为攻势。
袁崇焕:
主要事迹:读书、中举、进士题名。
主要活动区域:广东东莞和广西藤县之间。
遗迹、文物:袁世祥墓,马槽,柱础。
青年时代袁崇焕是明末清初中国政治军事舞台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军事统帅和著名的民族英雄。蓟辽督师袁崇焕的崇高精神、勇敢品格、顽强意志、求新态度、清廉作风、骄人业绩,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都是汗青留名,千古永垂。
1读书科考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生于明万历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1584年6月6日),死于崇祯三袁崇焕像
年八月十六日(1630年9月22日),享年47岁。《明史·袁崇焕传》记载: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东莞水南袁崇焕故居(复建)
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这段话,对袁崇焕志向、品格的描述,说得好。
袁崇焕的祖父世祥、父亲子鹏,世居广东东莞水南袁屋坪,今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石碣镇位于东莞市东北部,濒临东江,东接石龙镇,西临东莞市区,南距深圳78公里,西北离广州62公里。水南村在石碣镇北部,其北紧接石龙火车站,距广州市70公里、东莞市12公里。水南村东临东江,山青水秀,林木葱茏,风光绮丽。袁崇焕的祖父从东莞乘船,顺溯两江--东江与西江,到广西梧州府(今梧州市)藤县、平南,从事木材、药材生意。后来开设店铺,盖房定居。袁崇焕的父亲子鹏,子承父业,落籍藤县。母亲叶氏。兄弟三人,伯崇灿、仲崇焕、季崇煜袁崇焕兄弟排行,在《三乞给假疏》中称"臣之嫡兄崇灿丧矣";在《读书示灿、煜二弟》诗中则称崇灿为弟,文献缺乏,尚待考证。。后来他的祖父和祖母的坟墓都在那里。袁崇焕青少年时,经常随家人乘船往返西江,到广东东莞老家,求学探亲,游览风光。
《崇祯东莞县志》内页,记载了
袁崇焕祖父世祥,父亲子鹏因崇焕
而得朝廷封赠之事。袁崇焕的青少年时代,在藤县的县学读书。他在《游雁洲》诗中回忆道:
雁信连宵至,洲边与往还。
阵遥鹏欲化,队整鹭同班。
烟水家何在?风云影未闲。
登科闻有兆,愧我独缘悭。
原诗有一条小注:"予居平南,初应童子试,被人讦告,今改籍藤县,故云。"这首诗出自清朝广西学政梁章钜编纂的《三管英灵集》。对这首诗,学界有两点争论:
第一,《游雁洲》这首诗是否为袁崇焕所作,存疑。其理由是《袁督师事迹》里没有收录这首诗。当然,仅这条理由不能证明这首诗不是袁崇焕作的;同样,梁章钜收录此诗,也不能证明这首诗就是袁崇焕作的。
第二,袁崇焕的学籍,是平南,还是藤县,也有两种对立说法。平南的学者认为:袁崇焕本来是平南籍,因被人讦告而改为藤县籍。藤县的学者则认为:袁崇焕学籍在藤县,听说平南的考生有登科吉兆,就到平南县学读书,借着吉兆,争取考中;但被人告发,又转回藤县读书。
从《游雁洲》诗的内容分析,似乎后一种解释更近乎诗的原意。总之,袁崇焕的县学,主要是在广西藤县上的,这一见解,似无异议。因为北京孔庙现存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广西藤县白马村相传袁崇焕亲手植下的榕树
)己未科进士题名碑记上第三甲第四十名进士,刻着:
袁崇焕,广西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