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历史价值。袁崇焕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惊天地、泣鬼神的伟烈英杰,由于死得惨烈,加上专制淫威,至今没有见到一件关于他的确无争议的书法真迹。中国有造假文物的传统,连儒家经典古文尚书都敢伪造,遑论其他!但是,聚奎塔耸立于闽北偏乡僻壤,在1990年修缮前,塔额字迹已漫漶不清,近世以来无人知其由袁崇焕题书塔名。在这次修缮时,邵武文物专家傅唤民先生等见由袁崇焕题书塔名,著文介绍,并在塔南的《聚奎塔修缮记》碑及文物保护碑上做了文字说明。这是20世纪关于袁崇焕文物最重要的发现,对于研究袁督师的性格、思想、功业、书法及与之相关的历史问题,有着广泛的意义。
二是思想价值。"聚奎塔"的"聚"字,许慎《说文》:"聚,会也。"《史记·天官书》:"五星皆从而聚于一舍。""聚奎塔"的"奎"字,指的是奎宿。奎宿为天庭二十八宿之一,其一说主文运,故学人拜天之楼为奎星楼(又作魁星楼);其另一说主库兵,《后汉书·苏竟传》载"奎为毒螫(shì),主库兵",李贤注曰:"奎主武库之兵也。"袁崇焕以"聚奎"二字名塔,其涵义可诠释为会聚天下之文武英才。此塔没有以"报国"、"报恩"为名,而以"聚奎"为名,这充分说明袁崇焕有着朴素的民本思想。这是他关怀民瘼、救民水火,进而投笔从戎、图复辽疆的思想底蕴。
三是文物价值。明代的塔,现存不少。北方的塔,砖石结构为多;南方的塔,木结构的不少。但像聚奎塔那样砖、木、石相混合结构的塔,并不多见。聚奎塔以其砖、木、石相混合的结构,为明塔的研究多提供了一个范型。
四是艺术价值。塔中的题字,尤以"聚奎塔"三字为佳,是一份明代书法艺术珍品。塔中券门、券窗之砖雕,简洁疏朗,技艺纯熟;龛内的佛像,造型典雅,质朴慈祥;龛顶花卉,雕朴无华,图案清晰--是明代闽北民间工艺的精品,也是明代南方民间工艺的佳作。
综上,袁崇焕与聚奎塔之历史关系的重新展现,既充实了袁崇焕研究的新资料,又丰富了明清之际历史研究的新内容。
邵武知县袁崇焕任职不久,就到北京朝觐。他利用在京的时机,察视边塞,了解形势,为弃文从武,在进行准备。
4察视边防
袁崇焕遵照朝廷的规定,于天启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千里迢迢,到达北京。这次到《辽东志·全辽总图》
京,是来朝觐,主要是接受朝廷的政绩考核。他在北京的日子,无心升官发财,只念社稷安危。他在北京的居所里,食不甘味,夜不安寝,要到塞外,了解边情。
辽东形势,更加严重。天启元年即天命六年(1621年),天命汗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进入明朝辽河流域的核心地带,将兵锋指向明朝辽东重镇沈阳和明朝辽东首府辽阳。
沈阳是明朝在辽东的重镇。三月初十日,努尔哈赤亲率诸贝勒大臣,统领八旗大军,将板木、云梯、楯牌、战车,顺浑河而下,水陆并进,向沈阳进发。明军闻警,举燧传报。沈阳守将总兵官贺世贤、尤世功得警报后,连夜率领一万兵丁守城。沈阳城坚濠深,外围木栅,埋伏火炮,布置严密。十二日,八旗军兵临沈阳城下。明朝武举出身的总兵尤世功,带家丁冲出,杀死四人,略获小胜。努尔哈赤命令用战车冲锋,马步继之,将沈阳城围困。十三日清晨,努尔哈赤再派骑兵挑战。明朝行伍出身的总兵官贺世贤勇而无谋,日日饮酒,贪功冒险,出城迎战。据《明熹宗实录》记载:"世贤故嗜酒,次日取酒引满,率家丁千余出城击奴,曰:'尽敌而反'!"努尔哈赤以羸卒诈败,引诱明军。贺世贤乘锐轻进,离城野战。后金军精骑四合,世贤且战且却,从东门退到西门,身中数十矢,坠马而死。总兵尤世功出西门营救,士卒哄散,马仆身死。八旗兵乘机蜂拥过濠,急攻东门。此时,城中溃乱,暗藏奸细,从中内应,八旗军进占沈阳城。明沈阳城兵民被杀死者,有记载说7万人。努尔哈赤攻陷沈阳后第五天(十八日),乘势长驱,集中兵力,一鼓作气,进攻辽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