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 励志书籍 >> 听南怀瑾讲《论语》 >> 正文

【字体: 】      【发表评论


第23节:听南怀瑾讲《论语》(23)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要“发展一种21世纪的新学习观”。学习始于生命之初,持续到生命之末,即从摇篮到坟墓,一辈子持续不断。这一会议宣告了“学历社会”的终结,宣告了把人生分为两半——学习和工作(“充电”和“放电”)的传统观念的错误。

  1994年,第三届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国际讨论会“终身学习——面向未来的战略”在日本召开。同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强调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

  终身学习,成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高能武器,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它理所当然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方式。

  逆水行舟与虚怀若谷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论语?子张》 孔子说,真正用心学问,就会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充实,还有许多进步的空间。南先生进一步解释“学如不及”,即求学问要随时感觉到不充实,以这样努力的求学精神尚且还怕原有的学问修养会退失,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态,懂得了一点点就心满意足,则很容易会退步。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1920年以后他退出了政治舞台,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在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里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梁启超的朋友周善培曾直言不讳地批评他的文章。周善培说:“中国长久睡梦的人心被你一支笔惊醒了,这不待我来恭维你。但是,写文章有两个境界:第一步你已经做到了,第二步是能留人。司马迁死了快两千年,至今《史记》里的许多篇章还是令人百读不厌。你这几十年中写了若干篇文章,你想想看,不说读百回不容易,就是使人能读两回三回的能有几篇?”

  梁启超听了这么刺耳的话,犹如挨了当头一棒;但他并不生气,而且很虚心地向老朋友请教:“你说文章怎样写才能留人呢?”

  周善培回答:“文章要留人,必须要言外有无穷之意,使读者反复读了又读,才能得到它的无穷之意;读到九十九回,意味还没有穷尽,还丢不下,所以才不厌百回地读。如果一篇文章把所有意味一口气说完了,意味先穷尽了,谁还肯费力再去搜求,再去读第二回呢?一开门就把所有的山全看完,里面没有丘壑,人自然一看之后就掉头而去。”

  梁启超觉得周善培分析得透彻精当,很有见地,切中了自己文章的要害。所以他连声称谢,虚心接受。从此,梁启超写文章更加精益求精,下了一番工夫,果然又大有进益。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友投稿 |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